[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07)01-0052-08
《德意志意识形态》(两卷本)①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一部未完成著作,在他们生前未能以整书的样式出版,只刊印了部分章节。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全书的第一卷第一篇《费尔巴哈》中首次正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因此,这部著作对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然而,第一篇手稿的未完成性质(用马克思的话说,有些还“遭到了老鼠牙齿的批判”)造成了理解文本时的困难。 首先,在理解该章的文本结上,截至目前为止,《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篇至少有以下几种版本:(1)梁赞诺夫编《马克思主义文库》第一卷(法兰克福,1926年版);(2)兰茨胡特和迈尔编《卡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早期著作》第二卷《九、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柏林,1932年版);(3)阿多拉茨基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版(historisch-kritische Marx-Engels-Gesamtausgabe,简称MEGA1)第一部分第五卷(法兰克福,1932年版),1955年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三卷采用的就是这个版本的编辑方案;(4)巴加图利亚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新俄文版(莫斯科,1966年版),1966年的新德文版和1988年的中文版《费尔巴哈》新译本都采取了巴加图利亚版的编辑排序方式;(5)英格·陶伯特等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arx-Engels-Gesamtausgab 2,简称MEGA2)试编本(柏林,1972年版);(6)广松涉·河出书房新社《新编辑版〈德意志意识形态〉》(东京,1974年版;南京,2005年版);(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莫斯科,1976年);(8)服部文男监译·新日本出版社《新译〈德意志意识形态〉》(东京, 1996年);(9)涩谷正《草稿完全复原版〈德意志意识形态〉》(东京,1998年);(10)小林昌人补译·岩波文库版(东京,2000年)。要算上学者们提出的各种编辑意见,还远远不止这些②。 值得注意的是,MEGA2的编者英格·陶伯特认为,MEGA2不能再延续以往《德意志意识形态》各个版本(包括MEGA2试编本在内)“把留传下来的各篇手稿编辑和解释成一部著作的传统”,从而提出了对“作为独立成篇的文稿加以收录和编辑”的“新思路”③。按照这样的“新思路”,将于 2008年出版的MEGA2第一部分第五卷以《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莫泽斯·赫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和刊印稿(1845年11月至1846年6月)》为题出版,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原两卷本的文本将被分割成19篇独立的文稿④。而从MEGA2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二篇先行本⑤来看,《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篇《费尔巴哈》被肢解为7篇独立的文稿 (详后)。 陶伯特等人的编辑“新思路”是不可接受的。它实际上完全否定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两卷本)的存在,代之以一部马克思、恩格斯和赫斯等人的论文合集⑥。这不仅没有解决文本结构的编辑问题,反而以回避问题的方式引发了更大的问题,必将引发新的理论混乱和新一轮的学术争论。这些争论不仅涉及如何编排手稿文本结构的问题,更直接关系到如何评价《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地位以及如何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事实上,陶伯特直言不讳地声称,《德意志意识形态》不过是“《神圣家族》的回声”⑦,这等于否定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思想史事实!在《马克思恩格斯年鉴》的编者看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往的版本大多打下了政治意图的烙印,试图证明《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系统形成”,而《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二篇先行版的出版“将为重新研究和阐释其‘确立唯物史观的地位’铺平了道路”⑧。不仅如此,陶伯特等人的编辑新思路除了适用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外,也适用于《资本论》,它“具有纲领性意义,表明在意识形态时代终结之后能够重新对马克思进行哲学的解构”⑨。 陶伯特等人的编辑“新思路”之所以不可接受,还在于它不仅转向了“去意识形态化”的西方马克思学立场,更抱有“解构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目的。针对这种错误的编辑方针,本文将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篇的编辑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文本学解决方案。在此,我还要强烈呼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的编者在编辑《德意志意识形态》时,不可采取MEGA2版第一部分第五卷的所谓“新思路”和“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