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1日至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六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天津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来自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的学术带头人以及政治哲学领域的学者一百余人,就“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阐释与建构”、“马克思政治哲学与西方政治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一、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 1.政治哲学复兴的社会生活条件与社会意义 对于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陈晏清教授认为,仅仅从哲学观念特别是知识论观念的变化对于政治思维的影响去加以解释是不够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从社会存在的变化去解释这种精神生活现象。政治哲学作为一种关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理论,总是根源于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问题的,是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政治哲学思考。政治事物之普遍地需要反思,只有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中才是可能的。从历史上看,政治哲学的每一次兴起都与当时工商业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联系在一起。我国正处于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之中,而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只能通过与市场经济相应的方式来解决。 2.政治哲学复兴的理论意义 那么,当代政治哲学的复兴对于哲学理论本身又意味着什么呢?孙正聿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转向正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兴起为表现形态的,或者说政治哲学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马克思完成了对近代理论哲学的超越,走向现代实践哲学,这种实践哲学本身也是一种政治哲学。而换个角度看,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转换也只有在政治哲学研究上才落到了实处。这种观点的直接根据显然在于实践概念与政治领域的紧密联系,或者说实践概念本身的政治意义。贺来教授也持这样一种见解。他认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这一古老传统的继承者及现代重建者。但其中存在的问题是: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否像亚里士多德的那样可以等同于政治和伦理的实践?如果不能,那么上述观点便有将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狭窄化的嫌疑,亦有将政治哲学泛化的嫌疑。不赞同此观点的学者认为,政治哲学历来都仅仅意味着对政治现象和政治生活的哲学反思,因此仅仅是一种部门哲学或领域哲学。准确而言,政治哲学乃是哲学与政治理论的交叉学科。但很显然,这其中并不仅仅是一个范围大小的问题,它还涉及政治哲学与一般的哲学思维方式的深度关联。政治哲学之为哲学,已经表明了其与一般哲学思维方式存在着某种关联。而从历史的角度看,政治哲学的兴衰与哲学思维方式的变迁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是更为复杂的问题,值得深究。 当然,政治哲学的复兴不仅与一般哲学思维范式相关,它还包含着当代哲学研究中的某些侧重和倾向。衣俊卿教授认为,当代政治哲学复兴的过程中包含着“从宏观政治哲学到微观政治哲学的转变”。传统的政治哲学主要以国家权力的运作、政治制度的安排,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正义、平等、自由等基本政治概念为对象,而忽略了社会生活中边缘化的权力结构和日常生活领域中的微观控制机制,或者将微观权力视作宏观权力的附属物。而在当代政治哲学复兴的过程中,显然存在一种强有力的趋势,即开始了对微观政治现象和微观权力结构的自觉关注,这便是微观政治哲学的兴起。我们有必要倡导一种微观政治哲学,致力于解构各种宏大叙事,充分重视各种边缘的、微观的、多元的政治权力的地位和作用,深入到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确,微观政治哲学代表了当代哲学研究的一种明显的倾向,这也是与当代社会中凸显的特殊问题紧密相关的。但进一步的问题还在于,自由、平等等宏观政治哲学的主题是否必然地与传统哲学的“宏大叙事”相关?可否以微观政治哲学的方式来探讨传统政治哲学的主要问题?这些在微观政治哲学的推进中都是值得考虑的。 从这些讨论中可以看出,政治哲学的复兴包含着哲学关注现实生活问题这样一个大趋势。很多学者将这一趋势视作对近代哲学的一种超越,对分析哲学的一个“反拨”。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阐释与建构 1.马克思有无政治哲学? 关于马克思主义拥有怎样的政治哲学,甚至马克思有无政治哲学的问题,主要存在着两种反差极大的观点:一种是认为马克思哲学主要是一种政治哲学,或者只能是政治哲学;另一种则是认为马克思没有自己的政治哲学,他的阶级斗争理论和革命理论并不是一种政治哲学。陈晏清教授认为这本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但在计划经济这种非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结构和政治国家等显示为既成的、非人为的东西,马克思哲学中对政治生活的价值性反思便被忽略掉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也就收缩为一种历史的客观规律理论。然而,即使将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价值性维度考虑在内,仍有人认为马克思没有政治哲学,因为上述理论与通常的政治哲学探讨、特别是当代政治哲学的探讨之间的确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张盾教授试图通过对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重新阐释回应这种看法。他认为,这种看法的错误在于把压迫和对抗性问题限定在纯政治领域,而对经济领域中的权力压迫问题不予追究。他试图证明,马克思对政治理论的重大介入乃是将政治问题从传统政治领域转移到经济领域,通过揭示资本和财产权的压迫性质,开拓出政治理论的一个全新论域,并达到了对政治的本质的一种全新理解。这就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尽管这种学说在当代西方学界一度受到挑战,但其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理论还没有过时。经济领域中的政治要素是不可否认的,如果以此作为判定一种政治哲学的标准,那么,马克思无疑拥有自己的政治哲学。事实上,很多学者在探讨中已经将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和阶级理论默认为一种政治哲学。如郁建兴教授考察了杰索普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新发展。他指出,杰索普通过引入“策略”概念将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和阶级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发展出一种新的国家理论。李淑梅教授认为马克思的劳动观点不仅在批判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哲学和建立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当今的政治哲学探讨中也仍具有其价值。然而,持反对意见的学者显然并不是要否认马克思经济理论和阶级理论中的政治要素,而是在强调这种理论与一般理解的政治哲学的差异。因此,这里亟需明了的问题是,如何把握和界定这种差异:这是政治哲学与非政治哲学间的差异,还是政治哲学内部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