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3.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

作 者:
冯平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7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个半世纪之前,马克思完成了一次哲学的重要变革,这次变革是以实践原则的确立为标志的。实践原则有三个基本的含义:(一)人类生活及其与此相关的一切是哲学关注的唯一对象;哲学所研究的任何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改善人类生活。(二)哲学解释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是哲学研究的最终价值目标,解释世界是哲学提供改造世界思路的前提和手段。(三)人对世界的改造所遵循的是价值原则,即按照人的尺度利用物的尺度,为实现关于未来的理想而改造现实世界。这三重含义的一个逻辑延伸是关于哲学本身的,即:衡量哲学提问和解答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最终标准是它解决(不仅是解答)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实践原则为基础的马克思的哲学,从本质上说不是一种看世界的哲学(尽管它包含着关于“看世界”方式的见解和对世界的看法),而是一种改造世界的哲学。这样的哲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面向具体的现实生活本身,发现具体现实生活中所需要解决的难题,将这些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这样的哲学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在现实基础上,我们应该确立怎样的理想,应该如何实现我们的理想。在中国哲学发展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以这样的哲学原则来反思和筹划我们的研究。

      如果我们期望我们的哲学能够对中国人的生活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那么我们,生长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置身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哲学家就应当将中国问题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所谓“中国问题”,是指困扰当今中国人生活和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难题。作为哲学研究课题的“中国问题”,是指与这一难题直接相关的最根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所谓“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所表达的是这样一种信念:中国的哲学应当以改善中国人的生活、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为研究旨趣,应当以影响中国人生活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研究课题。

      在人类思想文化体系中,哲学是一种思考人类生活和筹划人类生活的思想活动。这种思想活动有它自己的功能、工作方式和限度。无论哲学是不是以改造世界为旨趣的,它都不能直接改造世界。这是哲学的限度。哲学只能通过改造人们的观念而改变人们的实践,并通过人们的实践而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才是改造世界的直接力量。然而,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在这种目的与意识中起支配作用的是人的价值观念,即关于什么可取、什么值得取、什么应该优先取的观念。以价值观念支配行动是人类生活之为人类生活的本质特征。正是在具体的一定时空中的价值观念的支配下,人才会对所处境况不满,才会被某种可能性所诱惑,才会迸发出改变现状的活力,才会采取改变现状的行动。而哲学就直抵人的价值观念。以“真”的方式对“价值/好”① 和达致“价值/好”的途径的诉说,就是哲学思考人类生活和筹划人类生活的根本方式。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批判和建构就是哲学的工作方式。

      哲学自产生起就以探究一种更好的能够改善人类生活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而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自苏格拉底开始对人类生活的“价值/好”和达致“价值/好”的途径的探求,就是西方哲学研究的根本旨趣。中国哲学对“道”的追求更充分地体现了这一哲学旨趣。

      以“真”的方式诉说人类生活、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甚至包括哲学研究自身之“价值/好”和达致“价值/好”的途径是哲学的存在方式。所谓“以‘真’的方式诉说”有两重基本的含义:(一)哲学采用与科学研究物的世界相似的方式研究人类生活的现实状况,研究现实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规律。这一研究是哲学诉说“价值/好”和达致“价值/好”的途径的基础和前提。对于现实,哲学不能诉诸想象,而必须匍匐在现实粗糙的地面。这是哲学研究不同于艺术之处。(二)哲学的诉说采取的是说理的形式。这是哲学区别于文学艺术、区别于宗教之处。“以‘真’的方式诉说”是哲学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仅此而已。如果没有对“价值/好”和达致“价值/好”之途径的诉说就不是哲学。使哲学成为哲学,使哲学区别于科学,区别于其他思想活动的是说理的诉说方式和所诉说的内容的结合。哲学对事实的描述和对规律的揭示都是为了诉说一种“价值/好”和达致“价值/好”之途径,而不是为人类提供一种脱离价值选择的客观真理。形而上学的研究指向人的存在,指向人如何成为其本该所是;认识论、逻辑学指向认识的“价值/好”,这种“价值/好”从根本上说是以人类生活为衡量标准的,如果离开了人类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有效性和合目的性选择,认识的正确与否就无关紧要,如何认识、认识达到什么结果也就无关紧要。所以认识论从根基上说,是为了人,为了人的生活,为了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伦理学、美学更是直接指向判断与选择之“价值/好”。伦理学、美学中的描述是为了诉说“价值/好”,如果舍弃了“价值/好”,伦理和审美描述以及它们对相关规律的探究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即使崇尚实证崇拜的哲学实际上诉说的也是一种“价值/好”,只不过它们想在诉说“价值/好”中删掉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之“价值/好”。

      追求“智慧”是哲学在其发端处所确立的目标。智慧是对人而言而不是对自然而言的,是面向未来而不是面向过去的,是筹划未来而不是幻想未来的。筹划必须脚踏实地。生活是具体的、现实的,我们只能在承认和清楚地认识现有条件的前提下筹划对现实的超越。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我们都必须首先接受以往活动留给我们的财富与负担。在这个基础上筹划我们所期望的未来。“价值/好”是超越现实的,但这种超越现实是以现实为根基的。任何“价值/好”和达致“价值/好”的途径都是具体的、现实的,都是属于处于具体境遇中的具体的活动的。脱离对与“价值/好”相关的具体境遇和具体活动而抽象地谈论“价值/好”就像在谈论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美梦。这不是智慧,这不是哲学。哲学要能够为人的具体的实际的活动提供关于理想目标的思考。这种思考是关于一种可以实现的价值可能性的。因此,它必须研究现实,必须立足现实同时必须超越现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