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

——第六届马克思哲学论坛概述

作 者:
孙麾 

作者简介:
孙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

原文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如既往地承接马克思哲学论坛的学术传统,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六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经过全国各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于2006年8月在南开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这一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打开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论域或理论空间,学者们从不同学术方向、角度和层面提出的问题和进行的研究,都为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提供了宝贵的探索经验和思想智慧,这就是会议的重要收获。关注政治哲学可以看作是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动向。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赵剑英在大会致辞中指出:本届论坛主题的确立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的趋势和方式呈现出新的特点,而政治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形态,对政治活动的价值原则、伦理机制以及法律和制度的理念基础进行哲学思考,是当代实践的要求。二是从当代中国现实看,我们面临的既是战略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发展,需要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这是实践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的重大任务,因此,我们既要深入发掘和阐释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思想资源,同时也要结合现实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新形态。回顾历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的主题,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在学术领域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创新的内在逻辑,这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是有重要价值的。

      本次论坛很多学者都谈到了“哲学的政治学转向”,以及“政治哲学的复兴”。有学者指出,自罗尔斯发表《正义论》以来,政治哲学在今天几乎成为哲学中最突出同时也是最活跃的部分,哲学研究从关心“真理”转向关心“意见”。意见世界就是政治世界。考察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那些话语,如人权、技术、进步、发展、自由、平等、民主、开放社会、多元社会、文化身份以及女权主义、环境保护等等,可以看出,几乎所有问题都已经被政治化了。这说明,价值之争或者意见之争最终都表现为政治问题。也有学者认为,哲学在今天的政治学转向并非偶然形成,它可以看作是现代性的必然结果。当人们放弃了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就必定会出现一个现代政治制度的设计问题。下面就本届论坛学术要点做一概述。

      一、马克思的政治哲学遗产及其当代建构

      陈晏清教授主题发言的题目是:政治哲学的复兴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

      陈教授详细描述了西方世界政治哲学的复兴和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以及两者的关联和不同的背景。他认为,在政治哲学复兴的思想潮流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不能置身事外,必须予以积极的应对。基于社会的构成性存在,政治哲学就要为政治生活提供理念基础和构造原理;对发展马克思主义而言,就是应当建构起自己的、适应于现实生活并能引导时代思想潮流的政治哲学理论。这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使命。

      陈教授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设,应当从两条进路在其互相关联中分别地展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包含了理想性的和现实性的两个维度或两种进路。建构和发展一种基于现实的价值性与事实性之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并不意味着理想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就已经过时,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就其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批判来说,它有着一种无可替代的作用。承续这一批判传统,发展理想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批判之维,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理论任务。

      王南湜教授提出了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何以可能的问题。他认为,政治哲学可以一般地理解为对于政治生活的哲学反思。一方面是现今中国的现实社会生活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对现实政治生活有一种积极的言说,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却又缺乏一个关于现实维度的政治哲学。关于构建一种现实性维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必要性问题,也就是考察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有无必要实现一种从理想性维度向现实性维度过渡的问题。他认为,对于一种有缺陷的社会进行某种有限的改造总是可能的,而要进行这种改造,便需要理想性目标的指引或范导,需要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缺陷的认识,但在没有理想性维度作为参照的情况下,这些便都是不可能的。在此意义上,理想社会构成了有缺陷的现实社会的一种理念性补充,理想性政治哲学也构成了现实性政治哲学的一种补充。

      段忠桥教授详细介绍了科亨的政治哲学转向所针对的问题及其过程。由于马克思主义者实际上是将对资本主义剥削的谴责基于一种自我所有原则,而这一原则也是自由至上主义所坚持的原则,因而,马克思主义者不但容易受到自由至上主义者的攻击,而且处境还十分尴尬。自由至上主义者坚持认为,一个人在用他的能力做什么的问题上应拥有最高权利,他不应在另一个人以对待奴隶的方式的命令下,或以占有他的全部或部分产品而不付报酬的情况下运用他的能力。因此,福利国家通过法律强制生产者纳税的做法就是非正义的,其作法与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相同的。面对自由至上主义者这样的论证,马克思主义者会感到十分窘迫,因为如果他们继续坚持从自我所有原则出发谴责资本主义剥削,那就很难表明福利国家的做法是正义的而资本家的做法是非正义的,而要放弃这一原则,他们就必须表明其谴责资本主义剥削非正义的依据是什么。科亨说,正是这一情况促使他下决心转向政治哲学的研究,并认为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如果提不出他们自己所赞同的更为平等的分配正义理论,就很难反击在当代政治哲学中处于反动立场的自由至上主义的挑战。段教授认为,无论我们是否同意科亨为其转向所做的解释,他的转向都可以给我们这样一种启示:当今世界的新变化使得原本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关注不够的平等、公平、正义等问题变得十分突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对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