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6)06—0039—09
生产力发展“跨越”现象的出现在历史上并不罕见,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跨越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跨越问题又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和理论内涵。所以,如何从社会发展的规律上对跨越问题作出深刻的理解,进而对科学发展与跨越发展的相互关系作出正确的说明,这不仅对深化跨越问题研究,而且对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力图结合目前学术界有关讨论情况,对生产力发展的跨越问题作一些基础性的探索,以供进一步讨论。
一、跨越的内涵与形式
何谓生产力的跨越发展,简要来说,就是生产力的超常发展,即超越常规的发展。它是以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生产技术的重大跃迁为标志的。跨越发展不同于一般的快速发展,而是表现为特定时期、特定阶段生产力发展上的某种“突进”,其发展速度、发展质量超出常态。作为一种特殊的超常发展过程,跨越发展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表现,但就其一般情况而言,跨越发展主要表现为如下形式:
1.高速度的发展。经济增长异常快速,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率的大幅度提高、国民经济总量的急剧增加等。但是,跨越发展又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超常增长,而是具有发展“阶段性”标志的超常增长。它反映着生产力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可以近似地比照为罗斯托所说的“起飞”后的阶段,或比较成熟的经济增长阶段),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然而,仅仅是偶发的快速发展,还不足以称得上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2.高起点、高水平的发展。生产力跨越发展不仅具有增长速率的量变的特征,而且更具有质变的性质。从一定意义上说,生产力的跨越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加速问题,更重要的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或新的生产力结构的出现。正是由于新质生产力或新的生产力结构的出现,形成了新的发展平台,引发了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所以,这样的跨越发展并不是在原有基准上的量的扩张,而是高起点、高水平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替代落后生产力的发展形态。
3.以“缩时”的方式赶超先进的发展。即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或超过先发展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达到的先进水平,完成由较低的生产力形态向较高的生产力形态的转变,获得在先进生产力水平上的快速增长。如日本的工业革命比英国晚一个世纪,但其工业革命的时间大大缩短,并很快后来居上,超过英国。
4.以“跨步”的方式超越某个或某些阶段的发展。即打破生产力发展的常规顺序,以独特的方式直达较高的技术层次,从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如韩国、新加坡等并没有亦步亦趋地遵循英、美等国工业化的老路子,而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较快地进入了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以此加速工业化进程,带来了经济繁荣。
总体来看,跨越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特征是发展起点的提高、发展速度的提升、发展阶段的超越。因此,跨越发展的核心是高速度、高结构、高效益的有机统一。只有从这种统一的观点来理解,才能更为全面地把握生产力的跨越发展①。
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跨越式发展虽然在历史上早已出现,但其成为一种普遍性现象,还是在近代以来尤其是当代社会形成的。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以及工业革命的出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不再仅仅是一种偶发的现象,而是逐渐变为一种常见的现象;相应地,这种跨越式发展也不能被视为生产力发展规律乃至整个社会发展规律之外的“特例”,而是合乎规律的社会现象,以至跨越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甚至是基本的形式。尤其在当代历史条件下,研究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就不能不考虑这种跨越形式。
第一,跨越的参照系问题。在谈到社会发展时,经常遇到这样一个悖论:一方面,社会发展常常被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不仅生产关系而且生产力都属于这一过程,因而没什么“跨越”可言;另一方面,论及经济技术发展战略时,又认为生产力跨越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明确提出要实现这样的跨越发展,以加快现代化步伐。对此究竟应作何种理解呢?这里关键涉及到一个参照系问题。即在讲生产力的跨越和不可跨越时,究竟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系,或者说,究竟指的是何种范围、何种意义的生产力。如果就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来说,它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确是不可跨越的,因为生产力是一种既定的物质力量,每一代人都只能继承它、利用和改造它,而不能随意跳过它,人们只能在继承上一代生产力的基础上“拾级而升”。且不说从石器时代不可能跨到自动化时代,就是从蒸汽时代跨到自动化时代也绝无可能。但是,如果就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区的生产力来说,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借助于国际、国内的各种积极因素和力量,实现其发展的某种跨越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在作理论说明时,不能笼统地、抽象地讲生产力发展是不能跨越的或者是可以跨越的。不确定一定参照系的分析结论只能是似是而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