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意识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曾向阳,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江苏 南京 210001; 曾向阳(1964— ),男,湖南平江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原文出处: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本文概述了当代意识研究的背景和所涉及的五大论题,阐发了马克思的世界图景和意识论的基本立场,进而指出了当代意识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启示意义。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7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06)0012—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意识问题的研究日益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热门话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如何说明意识的地位、本质和作用仍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当前的这一状况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深化和拓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

      一、当代意识研究中的若干重要课题

      人类对意识的探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它主要以心身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从传统的心身问题到当今的意识科学,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产生了许多观点与理论的纷争。长期以来,人们倾向于将心灵、自我、自由意志视为一种无可置疑的存在,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哲学史上产生了一元论与二元论、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持续纷争。但随着近代科学和科学世界观的兴起,这种传统的、直观的信念受到了怀疑和冲击,取而代之的是,出现了一种从理论上否定精神、意识存在的严格的唯物主义,并成为现代自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来,严格的唯物主义(或物理主义)及其还原论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承认意识的存在及其现实作用的非还原的唯物主义从心理学、心灵哲学甚至神经科学等领域向严格的唯物主义发起了挑战,意识问题再度引起广泛关注。90年代以来,致力于揭示意识之谜的意识科学(science of consciousness)发展为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已经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意识研究专著和大量论文,仅美国亚历桑那大学意识研究中心的戴维·查尔默斯教授维持的意识研究网站荟集的有关意识研究的论文等资源目前已多达2500多篇。

      当代意识研究的领域极为广泛,其中既涉及到心理学、心灵哲学,也涉及到物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就意识研究中的诸多重要问题开展了探讨。笔者将其主要课题粗略地归纳如下:

      (一)意识的神经相关物(简称NCC)问题。近十多年来, 意识的神经相关物成为哲学和认知科学研究的焦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相信,发现意识的神经相关物是通向意识科学的第一步。1998年6 月在德国的布莱梅举行了意识科学研究会的第二次会议。会议的议题是“意识的神经相关物:经验的和理论的争论”。近年来的各种意识科学讨论会几乎都涉及到对意识的神经相关物(NCC)的探讨。可见, 意识的神经相关物研究在意识科学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要了解意识与大脑的物理过程如何相关并揭示意识之谜,离不开对NCC的研究。美国科学家科赫认为, 尽管发现一种神经相关物并不意味着解决意识之谜,但这是许多必要步骤中的第一步。在一些注重意识与神经科学的关系的人看来,一旦发现了NCC,那么, 就可能有了一个对意识的判决性的实验,使我们能发现意识来自于哪里。但也有些人认为,虽然NCC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有意识的经验,但它也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 仅仅有神经相关物是不够的,虽然我们知道了两个事物是关联,但还需要进一步解释这种关联性。而且,单纯依靠神经科学似乎不足以把握NCC, 因为意识总是离不开它的内容的,对意识内容的理解、报告是NCC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因此, 对于一种自然主义(而非物理主义)的心灵理论来说,NCC研究是不充分的。

      (二)精神的因果性问题。精神的因果性也称精神的因果效应,即精神属性如何能在基本上是物理的世界中产生因果效应的问题。具体来说,它是指精神事件或状态(如意愿和信念等)能否对身体(包括大脑)的产生原因性的作用,这种作用既包括心灵对大脑物理过程的作用,也包括对身体的其他部分以至于人的行为的作用。传统的副现象论和心身同一论对此持否定态度,但在大多数突现论者眼里,精神的因果性问题就是“下向因果作用”问题,即处于更高层次的精神对较低层次的大脑或身体的由高到低的因果作用。在当代心灵哲学和意识科学研究中,各种突现的相互作用论对此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但仍然有部分固守物理主义的立场哲学家和科学家不承认“下向因果作用”,或者,把心—物间的相互作用归结为物—物间的相互作用。有些学者(如神经科学家杰拉德·埃德尔曼)虽然承认感受性、主观性等精神现象的存在,但坚决反对二元论,认为它是“超物理学的”,并寻求对它做出一种自然主义的解释,将意识“自然化”。因此,精神的因果性问题实质上是如何认识大脑及其意识活动的因果能力和工作机制问题,这也是揭示意识之谜所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

      (三)意识与计算的问题。意识是人脑中进行的高度复杂的活动,这种活动与计算机的计算活动类似吗?或者它们本质上完全是一回事?心灵的计算理论或计算主义认为,意识或精神过程实质上是计算过程。更极端的观点认为,人是具有精神软件(它控制身体硬件)的机器人。计算主义目前是认知科学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但有许多神经科学家和哲学家反对这种观点,他们认为,意识依赖于生物学的人体,特别是人脑。如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认为,意识是一定的生物系统(就象你和我)中的真实的内在的特征,而心灵的计算理论是“反生物学的”。[1] 他在其著名的“中文屋”思想实验中明确指出,启动一个计算机程序并不构成真正的理解和思维,所有计算机所能做的只是根据符号的形式来操纵符号,它的符号对它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机器永远不能理解其过程的意义。同样地,一些论者也认为,计算主义很难解释感受性问题,机器人不能拥有真正的人类情感,等。目前,计算主义仍然是意识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研究纲领,它遭遇到了强有力的反驳,但并没有被打倒,争论与研究仍在进行。

      (四)量子力学与意识的相关性问题。在当代意识科学研究中,有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对量子力学与意识之间的联系持肯定的态度,如美国物理学家亨利·斯塔普认为,量子力学是理解意识之谜的关键。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已经提出了多种方案或研究纲领,试图对此做出解释。目前最有影响的是英国著名科学家罗杰·彭罗斯和美国麻醉学家斯图亚特·哈默罗夫提出的有关意识是大脑神经元中的微管中发生的量子过程的观点。但也有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对量子力学与意识的相关性持怀疑态度。例如,夏威夷大学物理学和宇宙学教授·斯坦纳将用量子理论来解释意识的观点指责为“量子神秘主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