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27;B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06)10-0015-04 “西方马克思主义已经终结”这一命题从狭义看,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内部的一个学理分析。这个命题的合理性在哪里,就看你如何定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了。有人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特指的一个流派和历史阶段,那么,这个特殊的阶段过了以后,你说它终结了,也有在理之处①。也有人说,要从广义上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与马克思主义相关联的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的思潮,那么,它非但没有终结,甚至可以说兴旺得很。所以,对这个命题的讨论,其意义不应当在于“终结”两字,而在于你如何定义“西方马克思主义”。 一 从中国的语境来看,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终结”论是没有积极意义的。中国学术界,甚至是西方思想界,占主流地位的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广义方面的。之所以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因为其主要产生在欧美西方世界,更重要的是其有意与当时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第二国际的教条主义”)分道扬镳。但是,作为一个总体上的称谓,“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渊源于马克思主义,而又对现实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的社会思潮。在整个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理论状态。他们根据当时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及其所存在的问题,加强对西方现代哲学的融合,力图在理论上激活经典马克思主义,从而重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和理论逻辑。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正式接受“西方马克思主义”以来,基本上都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进一步发现作为总体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着各种理论的分歧和变异,发现即使在在西方学术界,也存在着诸如“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对不同理论流派的命名。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将“西方马克思主义”视为一个有别于中国式马克思主义的“他者”来考察其对于思考中国现代性问题的价值。② 在西方文化思潮中有着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左翼思想传统,它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这股左翼思想传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坚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当下现实问题的敏锐观察正是其生命力所在。近两年里,笔者多次参加了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关的学术会议,亲身感受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热气腾腾的“入世”精神。过去,我们更多地知道有来自国际思想界右翼的指责,如写了《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的弗朗西斯·福山等人,都是指责中国的自由主义(或称资本主义)道路走得不够远。而近年来召开的世界马克思大会,中国学者普遍感受到的是来自国际思想界左翼的批评。对于他们的批评或误解,中国学者主要从两个方面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首先,中国学者承认国内某些不良现状的客观存在;承认中国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带来的种种问题。但是,中国的执政党和政府对这些负面问题,如贫富差距问题、“三农”问题、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艾滋病问题等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以解决。 其次,中国学者在向左翼学者介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同时,也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还包含着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中国目前的情况可以和马克思当年在《资本论》前言描述的德国情况类比,既苦于资本主义发展又苦于资本主义不发展。有限度地容忍某些资本主义因素,是现阶段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追求纯而又纯的欧式社会主义,在中国具有空想性质。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问题的误读,在于他们对中国的历史、近百年的经验、现代化的特殊性和国情的认知体验不到位。他们从一般社会主义的原理出发要求立即实现全社会的公正、公平、全民医疗、失业保险、消灭贫富差距等问题,至少,在他们的判断中还缺乏对中国由于缺乏制度性信仰体系(例如宗教)、由于多民族问题的复杂性、由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后遗症、由于数千年封建专制主义传统形成的历史包袱所带来的种种特殊性的感觉。 西方发达国家的颇为虔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与对马克思主义的热忱无可非议。但是,他们是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呢?有几个前提是他们共同遵循的:第一,他们都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上理解社会主义,这与马克思时代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时的社会主义完全不同。1844年的工人运动中的社会主义是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男女平等、反对剥削童工等,而今日欧洲社会主义讨论的是“劳动过程的异化”或者“进步如何成为问题”——显然,这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极大变化之后产生的“社会主义问题”。第二,今日欧洲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出发点是具有“世界立场”的。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思考已不仅仅局限于本国的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的状况。他们从全球角度看待新帝国主义—金融资本时代的南北矛盾和对立,从世界范围看人类遭受的不幸和痛苦。第三,他们在谈论中国的时候,最缺乏的是对“中国经验”的认知——1840年以后的中国遭受屈辱和压迫的历史;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历史选择;红色风暴席卷的20世纪上半叶以及“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独特的中国经验。而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思考,应当提到更广阔的思想运动背景来看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