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几个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安启念,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 安启念(1947—),山西太原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俄罗斯哲学。

原文出处:
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建立,是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理论斗争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产物。在建立过程中,米丁和斯大林起了关键的作用。这一体系的基本精神是弘扬科技理性。在今天看来,它的基本思想并未过时,但马克思恩格斯还有许多重要哲学思想没有被它包括在内。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需要,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当务之急。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2;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6)11—0020—08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实践唯物主义的兴起引发了围绕作为一个体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争论。这一争论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重大问题,至今未能取得一致意见。进入新世纪,随着生活实践的发展,这一争论越发显示出它的重要意义。真理越辩越明,认识总是在讨论中发展的。本文拟追本溯源,比较深入具体地对该体系的形成作一番探讨,并进而对它与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关系、它的当代价值等略作考察,以就教于各位方家。

      一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建立的,而且他们从未使用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概念,这一点学术界没有争议。不仅如此,他们没有建立过任何的哲学体系。他们的战友和学生倍倍尔,当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在世时,在一封信中说:“我不研究……拉萨尔和马克思的哲学体系。对于他们两位,我应该顺便指出,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没有产生过要建立哲学体系的念头”。[1](C.9;C.108) 我们在他们的著作中也的确找不到任何成体系的哲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但把它们建构成一个体系的是苏联哲学家米丁。这一体系的创建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在十月革命以前,已经有为数不多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门著作问世。十月革命后,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国家——苏联,学习马克思主义在这里成为热潮,为适应学习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大量出版。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这些著作大多数以历史唯物主义命名①,为数不多的以辩证唯物主义命名的著作,主要出版于1922年列宁的《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发表以后。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号召党内外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与自然科学家结成联盟,向宗教唯心主义发起进攻。这一号召被称为列宁的哲学遗嘱,激起了学习和研究辩证唯物主义的兴趣。在此之前,以辩证唯物主义命名的著作,迄今有案可查的只有一本,即由普列汉诺夫作序,1916年出版的德波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导论》②。这些著作,或者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名,或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名,把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著作,无论在苏联,还是在其他国家,尚未出现。

      除此之外,这些著作在内容上也非常不规范,十分庞杂。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名的著作包含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反之也一样。不论以什么为名,基本上都包括哲学史、苏联党和政府的政治主张、某些社会学方面的内容,甚至对领袖的赞颂,等等。各种内容缺少内在联系,杂乱地堆砌在一起。我们试以几本有代表性的著作的目录为例。

      A·德波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导论》,1916年初版,1922年再版, 内容未变。第一章,培根;第二章,霍布斯;第三章,洛克;第四章,贝克莱的现象主义;第五章,休谟;第六章,先验方法;第七章,辩证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附录:再论辩证唯物主义;第八章,新休谟主义;第九章,马赫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第十章,辩证唯物主义与经验符号论;第十一章,实用主义与唯物主义。全书附录:一,A·波格丹诺夫:经验一元论;二,Л·阿克雪里罗德:哲学概论。

      B·萨拉比扬诺夫:《历史唯物主义》,1925年第7版。第一章,社会科学研究概况;第二章,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第三章,作为统一体的世界;第四章,为什么我们的方法被称作唯物主义的;第五章,需要的作用;第六章,理性的作用;第七章,国家、法、个人;第八章,种族——民族;第九章,地理环境;第十章,社会关系;第十一章,上层建筑对基础起作用吗;第十二章,辩证法;第十三章,从辩证法出发理解的相互作用;第十四章,技术;第十五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第十六章,我们自己在创造历史;第十七章,“归根到底是……”③;第十八章,辩证法和自然知识;第十九章,质。

      C·沃里弗松:《辩证唯物主义》,1922年10月初版,1929年修订第7版。这是苏联高校第一本辩证唯物主义教材,1922年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④。第一部分:第一章,古代的唯物主义;第二章,中世纪的反唯物主义;第三章,唯物主义的再生(培根、霍布斯、洛克、斯宾诺莎);第四章,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第五章,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第二部分:第一章,马克思的发现的社会前提;第二章,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论;第四章,辩证法;第五章,决定论;第六章,从对历史的唯心主义理解到对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第七章,生产力。基础与上层建筑;第八章,主体与历史过程;第九章,阶级与阶级斗争。第三部分:第一章,家庭与婚姻;第二章,法与国家;第三章,道德;第四章,宗教;第五章,艺术。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相关著作大量出版,广为学习和宣传,但人们对它的认识、意见极不统一,从名称到内容都有很大分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与阐述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20世纪30年代初主要由М·米丁主持编写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书。经过1930年对德波林学派的批判,在斯大林的支持下,米丁取代德波林成为苏联哲学界的领袖。该书在米丁的领导下由当时苏联共产主义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集体编写,供全苏各级党校和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使用。其内容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