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于1956年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班哲学分班的基础上正式成立,1999年成立宗教系,并称为哲学系宗教系,2005年组建哲学院,已历五十春秋。半个世纪里,人大哲学院(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从事哲学教学、研究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哲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大哲学系成立之初,就肩负着为全国高校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和为文科教师提供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任务。当时苏联专家来人民大学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联共(布)党史四门课。苏联专家用俄语授课。钟宇人、马玉珂等先生曾担任翻译。当时,既懂哲学又精通俄语的专业人才相当缺乏,为顺利开展马克思主义教学工作,原来英语基础较好的钟宇人先生1950年上俄语专修班,学习的时间不长,很快就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他后来给苏联专家做了八、九年的口译。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著名学者张懋泽教授,每每向青年学子介绍钟先生的奉献和执著时,常称他是自己最佩服的人之一。当时,许多知名教授都到人大来听过课,如贺麟、张岱年等人都在人民大学听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课。黄楠森、高清海、庞朴、李秀林、陈先达等都在人大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分班学习过。第一届本科生招收了200多人,他们后来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教学的重要力量,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学者,如罗国杰、郑杭生、靳辉明、卢之超、方克立、陈晏清、杨瑞森、葛荣晋、孙中原等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中国学术界、理论界也发挥了很大的影响。上世纪50年代末,人大仿效前苏联培养副博士研究生,刘放桐就是苏联专家与何思敬教授、苗力田副教授共同指导的第一批副博士研究生之一,他后来在现代西方哲学研究方面成为我国最著名的专家之一。从上世纪50年代直到80年代末,人大哲学系每年都接受大量的进修教师和访问学者,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工作母机”。 在苏联专家离开中国以后,我们自己的一批学者开始建设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教材体系。有了中国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解,有了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教材,才能真正做到由中国人独立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当时,艾思奇教授组织编写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萧前教授是其中的重要成员。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材和课程建设,后来成为人大马哲学科的一个传统。改革开放以后,萧前教授亲自挂帅,建设适应时代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80年代初期,萧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成为全国高校哲学专业使用的教科书。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成为全国文科共同课通用教材,肖明编写的电视大学和成人高考使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材等,都有很大影响。90年代初,以萧前为主编、黄楠森、陈晏清为副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集全国当时各个博士点的力量,对哲学体系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至今仍为许多院校使用。陈先达主编的公共课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教育部推荐的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共同课通用教材。国内后来有近两百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大部分都由这些教材演变而来。这些教科书有的发行几十万册,有的则发行几百万册甚至上千万册,创世界之最。例如,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198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到2004年修订出版第五版,共发行1000余万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编写教科书外,人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还非常重视对原著文本的解读。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著,例如《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哲学笔记》等,哲学系的张懋泽、乐燕平和杨焕章等都提供了当时最全面、最深入的解说,以至于后来人们认为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做到顶了。在中西哲学方面,我们也十分重视原文原著,庞景仁先生从法文、德文和英文翻译了笛卡尔、康德和实用主义的原著,苗力田先生组织翻译的《古希腊哲学原著选读》、《亚里士多德全集》都是从希腊文原文翻译过来的;石峻先生对于中国哲学史原著的熟悉程度令许多中青年学者感到惊讶。“抠原著”后来成为人大哲学系的一种风格。 人大哲学系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中国哲学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人大哲学系曾经详细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又称“小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原理(又称“大原理”)三个部分,后来合并为一,从总体上建设“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现在马克思主义已经被确立为一级学科,朝更加综合的方向发展,人大原来就在这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除马克思主义哲学外,人大哲学系在哲学的其他二级学科的建设中也发挥了奠基性的作用,例如在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宗教学等二级学科中同样发挥了“工作母机”的作用。在哲学系成立之初,就成立了自然科学基础教研室,哲学系1956级新生入学后第一学年就必修高等数学和心理学两门课程。1961年,自然科学基础教研室正式改名为自然辩证法教研室。由该教研室主持或参与编写的《〈自然辩证法〉解说》、《自然辩证法教程》、《自然辩证法发展史》、《系统科学原理》、《系统科学精要》、《浑沌学纵横论》、《系统科学辩证法》等,都曾作为哲学系学生了解自然科学和自然辩证法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读物。以刘大椿为代表的新一代学人又在科学技术哲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等方面有专深的研究。 人大的伦理学研究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的,当时人大以莫斯科大学为样板,伦理学也只讲授和研究共产主义道德。1959年莫斯科大学成立前苏联第一个伦理学教研室,消息传到中国,人大胡錫奎副校长开始积极筹备建立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教研室。学校任命罗国杰为伦理学教研室副主任,并负责具体筹建事宜。1960年2月,人大伦理学教研室成立。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哲学系、法律系、国际政治系调入7名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组成了一个由8人组成的队伍,他们是:罗国杰、许启贤、郑文林、姜法曾、李光耀、周立升、倪君祜、邵廷召,后来宋希仁也加入进来。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伦理学教研室,这些青年教师为新中国伦理学学科的建立和伦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80年夏天,第一次全国伦理学讨论会在无锡召开,与会的许多同志请求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伦理学学习班。受教育部委托,人大伦理学教研室经紧张筹备,于1981年、1982年开办了第一届、第二届伦理学学习班。这两届学习班均为期一年,近80名全国高校教师学习进修,许多人后来成为我国高校伦理学教学研究的骨干力量和全国知名的学术带头人。经过努力,人大伦理学在80年代初已经成为我国伦理学教学和研究的重镇。1981年,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教研室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这是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4年1月被批准为博士点,这是我国最早也是当时唯一的伦理学专业的博士点。1985年被批准建立伦理学本科专业,这是我国高校中第一个伦理学本科专业,1986年开始招收第一届伦理学专业本科生。1988年7月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全国最早的也是当时唯一的国家级伦理学重点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