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进路

作 者:
孙麾 

作者简介:
孙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原文出处:
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7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不是一个文本及其解读的问题。文本解读的最高境界至多是在历史语境中复原马克思的肖像。虽然这种研究包含着改变意识的要求,但所能达到的仅是要求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现存的东西,或通过另外的解释来承认现存的东西,这仍然停留在纯粹精神的世界范围内。回归文本的旨趣,不管是从思维推向存在还是把存在改造成思维,抑或根本就是在传统话语中兜圈子,这种理论活动看起来很学术,实质上除了在马克思的神圣肖像面前,对某个至高无上的思想顶点仰望之外,就无事可做了。这一境界恰恰意味着思想悲剧的诞生。

      用西文本解读马克思同样构成了一道景观。通过“中介式方法”进行的学术研究,借助一些特定术语对马克思进行了“玄妙的自我深化”,但却由于使马克思的思想湮没在各种高深莫测的名词世界中而消解了马克思。更为实质性的问题是:被转述的对象本身往往就是一种制度的补充,即对制度的观念的补充。因而,若不能转向对产生某种西文本的制度本身的批判,以及对产生这种文本的社会存在形式和政治存在形式之内在联系的揭示,这种研究势必成为思辨哲学的附庸,因为观念脱离现实制度正是思辨哲学的特征。同时,有些西文本的研究隐匿了价值评价,而学术研究若不引入价值尺度,则意味着放弃哲学的批判品性。此外,这些术语离开了特定的话语系统和理论框架就变得十分难解,何况有些作者还不能以自己理解了的语言和逻辑来表达某种思想,因此,若仅限于此,必然降低西文本研究自身的学术价值,而且这种本身需要不断解释的哲学很难说具有理论的建构性。

      作为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活在现世的思想进程中,活在哲学批判与其自身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路在于理解哲学把握世界的方式、改变世界的哲学与时俱进的实现方式,以及理论思维面对时代问题所达到的科学世界观的高度。哲学的内核是什么?价值导向是什么?现实关怀是什么?总之哲学的存在方式是什么?我们的哲学对我们的生活环境,对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究竟有多大的智慧启迪与理性穿透力?可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的哲学还有精神焦虑、还有冒险精神吗?以至精神力量能否推动和影响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进程?这些问题的提出多少应该对贵族化、经院化的哲学家有所触动,拉开纯学术的幕布,使哲学从天国降到地上,从书斋走向外面的世界。

      哲学以世界观的形式作为哲学的存在方式并且真正发挥哲学的作用,是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一个本质特征,这个特征的具体表现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化。这一现实化的特征不是抽象原则在历史运动中的再现,而首要的是基于实践前提的反思和批判。马克思说,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不是教条,而是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页)而且,这些前提只能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产生。

      在马克思所确立的实践前提中,以及在马克思的哲学方法中,时间性是一个重要的维度。这一维度往往会被研究者所忽略。而抽去了时间性维度,历史条件就会被当作现成条件,历史语境与现实语境的转换就会缺乏经验的基础,从而没有经验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陷入抽象的理论王国。这样,马克思的哲学品格和基本精神就难以从世界观的高度来理解和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就将成为理论的空谈。往往被忽略的还有空间性维度。然而,蒸发了空间性维度,受制于西方的解释框架,无视场景的转换和理论的适用范围,热衷于没有必要性限度的学术包装,这种远离实践基础的无根性理论,除了张扬文献的“美学暴力”外,对我们所从事的实际生活并不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些无场景的知识学、纯粹的思想,一个吞噬一个,最终便消失在孤立的非批判的自我意识中。不仅如此,用西方的理论假设和想象代替我们的现实生活本身,将世界历史和普遍交往的现实环境回归为基于西方经验的地域性范畴,这正是马克思曾经对黑格尔学派的历史观所批判的那种屈于某种价值偏好的狭隘民族或地域中心论:“整个这样的历史观及其解体和由此产生的怀疑和顾虑,仅仅是德国人本民族的事情,而且对德国来说也只有地域性的意义。”(同上,第94页)

      脱离了具体的时空维度、不受任何前提制约的“世界的一般哲学”,总是试图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和公式而成为抽象本身;那种绝对化的思想原则和思维方式,从统领一切和说明一切的意义上,预设前定的和先验的本质,去解释并推论现存世界,从而真正与现实世界相分离。针对“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历史的东西总是被看成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的唯心史观,马克思强调全部问题只在于从现存的现实关系出发;消除观念的空中楼阁,要靠改变了的环境而不是靠理论上的演绎来实现。因为“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同上,第73页)。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缺乏超越性品质的知识循环体系,也不是从抽象原则出发建构起来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图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基本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它与旧哲学的革命性区别就在于其不是以某种固定的本性为原则,教条式地预言未来。人的本质并不是某种抽象的规定性的具体表现,而是在社会现实的生产和生活中活生生地展现出来的动态过程。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相一致的。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同上,第89页)。因此,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演变中理解人的本质及其历史丰富性是唯物史观的高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