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

作 者:

作者简介:
童世骏,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20   童世骏(1958—),男,浙江省萧山市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研究。

原文出处:
学术月刊

内容提要:

马克思对资本的“文明化趋势”作了充分肯定,认为资本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它一定要突破现有的生产和消费的限制,从而用人化的自然代替纯粹的自然,用历史地形成的需要代替自然的需要。同时,马克思又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必然造成工人的贫困化、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下降、尤其是全社会范围的生产过剩等趋势。过去的一百年间,消费主义文化,连同福利国家、行业工会和现代信用手段等一起被资本用来相当成功地克服其曾经被认为无法克服的内在限制。但如果我们考虑到“需要”有真假之分这个问题的话,马克思的论述则提示我们,以消费社会形式重新获得活力的资本的“文明化”趋势,有可能隐藏着一种新形式的“野蛮化”趋势;市场经济只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才不至于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7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041(2006)10-00019-06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写道:“在资本的简单概念中必然自在地包含着资本的文明化趋势等等,这种趋势并非像迄今为止的经济学著作中所说的那样,只表现为外部的结果。同样必须指出,在资本的简单概念中已经潜在地包含着以后才暴露出来的那些矛盾。”① 在当代语境中理解和阐发马克思有关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的深刻分析,是资本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马克思论资本的“文明化趋势”

      之所以说在资本的简单概念中已经必然自在地包含着资本的文明化趋势,是因为资本作为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内在地要求把自然(nature)变成文化(culture)的一部分。这里的“自然”既包括外部自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界”),也包括人的自然(human nature)(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性”)。资本的文明化趋势是指在资本的驱动下,人化的自然越来越代替纯粹的自然,而人的“历史地形成的需要”越来越代替“自然的需要”②。

      资本创造剩余价值有两种形式: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通过剥削更多的劳动来产生,这意味着一方面扩大生产,另一方面不断扩大流通范围,不管是直接在资本主义国内扩大这个范围,还是在海外创造更多的生产地点。也就是说,仅仅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角度来说,资本就内在地包含着在不断扩大的范围内用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来代替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要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③

      更能体现资本的文明化趋势的,是资本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功能。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基础是提高和发展生产力,而不是单纯增加劳动力数量和劳动时间;而以此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要实现其交换价值,就必须在市场上找到满足其需要的购买者。换句话说,对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来说,重要的是扩大生产范围;对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来说,重要的则是扩大消费范围。马克思把这种扩大消费范围的要求概括为这样三条:“第一,要求在量上扩大现有的消费;第二,要求把现有的消费推广到更大的范围来造成新的需要;第三,要求生产出新的需要,发现和缔造出新的使用价值。”④ 资本内在的文明化趋势,其基础正是资本这种不断扩大消费范围的内在要求。

      资本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产生的文明化趋势,可以从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自身这三个方面来理解。

      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说,资本内在地要求“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发现物的新的有用属性”;要求“采用新的方式(人工的)加工自然物,以便赋予它们以新的使用价值”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真正是人的对象,真正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⑥

      从人和他人的关系来说,为了扩大消费范围,资本也促使“普遍地交换各地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产品和各种不同国家的产品”⑦,使得社会成员“不仅普遍地占有自然界,而且普遍地占有社会联系本身;不仅克服把自然神化的现象,而且克服民族界限和民族偏见”⑧。

      从人自身来说,为了扩大消费范围,资本内在地要求“发现、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⑨。也就是说,资本不仅要通过自然的开发和社会的交往来满足人既有的需要,而且要创造出人的新的需要来加以满足。资本之作为资本,其本质规定(或概念规定)是追求剩余价值;而在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劳动时间长、工作条件差、分工程度高等因素,加剧了工人生活的片面化和单调化。但资本同时也具有提高人的全面性和完整性程度的趋势:因为要实现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就必须不断克服现有的消费限度,不仅增加对人们现有需要的满足的量、扩大满足其现有需要的人们的范围,而且在人们需要的现有种类之外增加新的种类。因此,马克思写道:“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这同样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一个条件。”⑩

      总之。资本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它一定要突破现有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手段的限制,决定了它一定要突破现有的消费数量、消费范围和消费种类的限制。突破这些限制的过程,也就是文明进步的过程,也正是资本发挥其文明化作用的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文明也在进步着,但这种进步很难说是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内在逻辑的产物;在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也可能出现超越现有的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情况,但这种超越即使发生,也并不是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内在要求。正如马克思所说,“过去一切工业阶级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却是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11),而只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不断超越、尽可能快地超越现有的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才是一种内在要求,或马克思所说的“概念规定”。正因为这样,才出现了《共产党宣言》所说的这种情况:“资产阶级争得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还不到一百年,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