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本”这一概念的各种论述可归纳为下列三个维度的论述:物的维度,社会关系的维度,精神生活的维度。本文将把“资本”概念置于这样一个“三维空间”内加以描述,并刻画“资本人格”在上述三维空间内的个性化演变路径的多种可能性及其复杂性。 一、单纯的物的维度内的资本概念 资本作为“资本品”,在纯粹的“物的维度”内,与“消费品”一起构成“经济物品”范畴。前者有累积效应,后者没有累积效应。 在物品范畴内,资本品与消费品都具备门格尔(C.Menger)曾详加定义的“财货性”(goodness)的四重性质——(甲)desire,满足某种欲望,以该物品为所欲对象;(乙)effect,满足该欲望的因果链条,使该物品成为该因果链条的一环节;(丙)knowledge,关于该欲望及满足该欲望的因果链条的知识被欲望主体知晓;(丁)availability,对欲望主体而言,满足该欲望的因果链条诸环节所必需的那些手段是经努力可以获得并支配的。(参见门格尔) 门格尔论证,上列四重性质缺一不能使该物品成为“有用的”经济物品,从而不成其为“财货”(good)。一物被称为“消费品”,表示在预先设定的“单位”时段之终点,通过改变性质(甲)或(丁),或通过耗尽性质(乙)或(丙),其在该单位时段的始点成为财货的那四重性质当中的任一性质会随时间而消失。所谓“资本品”,则特指那些不在预先设定的单位时段内丧失其财货性的物品。资本品的这一特性也称为“耐用性”。 一物品不被耗尽,必有所剩余。这一剩余的物的本质是门格尔所论使物品能够具有财货性的四重性质的剩余。事实上,财货性的四重性质的合取(交集)沿时间的消耗过程,要么被称为“折旧”——若是性质(乙)或(丁)的消耗,要么被称为“过时”——若是性质(甲)或(丙)的消耗。因此,基于物品的耐用性或门格尔所谓“财货”四重性质的剩余效应,作为“物”的资本具有一种累积效应,被经济学家称为“积累”。 由索罗(R.Solow)创立并由萨缪尔逊(P.Samuelson)和阿罗(K.Arrow)参与发展的新古典经济学“增长理论”,旨在研究作为“物”的资本的积累过程。由贝克尔(G.Becker)创立的芝加哥学派“人力资本”理论,旨在研究作为“物”的人所承载的知识的累积效应。由阿瑟(B.Authur)创立的当代经济学收益递增理论,旨在研究累积效应引发的“锁入”现象、“路径依赖”现象和“网络效应”。今天,阿瑟的研究路向与经济社会学的“交换理论”、社会学关于社会网络的诸理论合流,正在形成一种“跨学科”的演化社会理论。 另一方面,在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框架内对任何一种累积效应的分析,缺乏恰当的数学工具。通常的分析只能研究资本累积效应的集结量,即所谓“总量分析”,而非所谓“结构分析”。对于总量分析而言,有意义的变量是诸如产出水平、收入水平、投资水平、价格水平、利率水平、货币量和资本存量等参数,以及这些参数的增长率。总量分析相当于把社会经济当作没有利益冲突的个人,这一方法不适于分析带有结构的社会经济现象。即便在这一极简约的分析框架内,资本在物的维度上仍表现出两重性质,即经济增长与经济衰退。在这两者之间,有所谓“停滞”现象。 在现实经济中,资本品不仅是一般知识的载体,而且更关键的是专门知识的载体。因此,物化在炼钢炉里的专门知识不能与物化在内燃机车里的专门知识简单相加,如同苹果不能与杨桃简单相加一样。于是,在经济分析中有意义的“资本总量”,要求对各种不同资本品“加权”求和。这里出现的难以克服的困难是,经济学家事前不可能知道任一项特殊资本品在总体经济中的“权系数”。后者通常是经济分析的结果,而不是经济分析的前提。这样,所谓“集结问题”就成为任何宏观经济分析的核心问题。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新古典经济学派的资本理论受到由罗宾逊夫人(J.Robinson)发动的英国“剑桥学派”的强烈批评。这场长期论争涉及的范围几乎涵盖全部经济学领域。美国剑桥的凯恩斯主义者与英国剑桥的凯恩斯主义者之间的理论分歧,在70年代以后,将文献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资本”概念的第二个维度,即作为“社会关系”的资本。 二、在社会关系维度内的资本概念 资本是既得利益结构与权力结构的累积效应的载体,可称为社会关系“存量”。 作为对比,“消费”是一种“流量”——在单位时段内耗尽。任何流量只是通过把自身转化为存量的“增量”,才有累积性的效应。例如,教育服务是一种流量,它通过把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的增加部分,这一增量具有累积效应。又例如,获取新知识的劳动是一种流量,它通过社会交往转化为知识存量的增加部分,从而获得累积效应。当存量的增量对存量整体价值具有强烈的“溢出效应”时,一种可能的情形是,流量的价值主导着存量的价值,故流量的所有权支配着存量的所有权。因此,“资本雇佣劳动”与“劳动雇佣资本”都可能发生。 在社会关系的维度内,通过把自身转化为资本在某一时空点的净收益,总是反映着当时当地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例如,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资本所有者通过把劳动者创造的全部价值转化为剩余价值而获取资本的净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