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孩子讨好父母的行为

作 者:

作者简介:
路易

原文出处:
家教指南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6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六岁的小菲每天早上七点不到,就已经起床梳洗打扮自己,然后到床边叫醒赖床的父母,提醒爸爸妈妈“再赖床就会迟到了!”妈妈总会开心地称赞小菲,表扬她的懂事与贴心。妈妈正向的赞美,使小菲学会早起的行为。

      双亲都工作的玲玲,从小就被寄养在阿姨家。才四岁大,就已经懂得要把盘子里的食物吃干净,并且在吃完食物后,把桌椅抹擦干净,因为她知道这样做可以换来阿姨的称赞;等爸爸妈妈来接她的时候,她的乖巧懂事也会被爸爸妈妈所喜欢。

      七岁的小叮,早就学会自己做早餐。尤其是星期假日,他一定会特地早起,把面包放进烤面包机,再将面包夹上起司或涂上果酱,从来不去吵醒想在假日多睡一会儿的爸爸妈妈,每次爸妈醒来,一定会开心地称赞小叮。

      不可讳言,小孩子会从爸爸妈妈的言语反应中学到乖巧负责的行为。如果每一次的好表现,都得到正向的回馈,例如被大人称赞、得到礼物等等,小孩子便会一再地表现相同的好行为。在心理学上,这样的训练方式叫做“正回馈”。父母亲有时候会有意无意地加强这样的正回馈,使子女保持良好的行为。然而,这样的行为,也有可能使孩子学会“看大人脸色”,以为只有表现特定的行为,才会得到父母的关爱。就像小芬跟阿政的故事:

      小芬跟玲玲一样,从小就被寄养在阿姨家。为了得到爸爸妈妈及阿姨的关爱,她特别懂得看阿姨的脸色做事情,因此经常被阿姨称赞为乖孩子,久而久之,她学会处处讨好别人、牺牲自己的想法委屈求全。长大之后,她成为唯唯诺诺的女孩,婚前是个小鸟依人的好女友,结婚后即使遭丈夫殴打,也只会以为是自己“不够听话”才受先生处罚。

      阿政也一直是个听话的小孩,从来不会做让父母烦心的事,但是后来父母还是离了婚,阿政竟然打心底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够乖巧”,所以爸爸妈妈不再爱他,他以为是自己造成父母的婚姻破裂,小小的心灵因此蒙上阴影,闷闷不乐。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无条件的积极关爱,是惟一能够避免对儿童的自我实现进行干扰的方法。”相信很多的父母亲都愿意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关爱,然而,在教养的细节当中,有时候确实会使孩子误以为父母对他们是“有条件的关爱”。尤其当父母忙碌时,常常会脱口而出的话语,像是:“只要乖乖地去做功课,妈咪就好疼你喔!”或是“不哭!爸爸喜欢不哭的乖孩子喔!”久而久之,孩子以为一定要乖乖的才会受到爸爸妈妈的疼爱。虽然父母是无心传递这个“有条件关爱”的讯息,但是孩子可能自己内化了那样的讯息。

      这样说来,好像父母真的很难为:有心之过当然要避免,而类似的无心之为,又该怎么办?其实,讨好父母,几乎是每一个孩子都会有的行为。但是父母应该经常传递出对孩子“无条件的关爱”,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关心是无所不在、充满尊重,而不只是“有条件的给予关爱”。那么,该怎么做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父母稍加注意,费点心思,是极有可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

      举例来说,孩子无故哭了,父母亲可以用关心的口吻说:“我听到你哭得很伤心,是什么事让你这么伤心呢?”这样可以让他知道父母亲关心他的心情。或是说:“哭是一个发泄情绪的好办法,但是妈妈很关心你,等你哭过,觉得舒服一些,可以跟我说你怎么了吗?”这样的说法让孩子知道“哭不是一件坏事”,也让孩子知道妈妈对“哭泣”这个举动的想法,并且传递出“妈妈是关心你的”这样的讯息。

      孩子哭过之后,爸妈还可以接着问:“你哭过之后,觉得比较开心了吗?”“听你说是因为你跟隔壁的小美抢玩具才哭,妈妈知道,小孩很容易发生抢玩具的争执,你想我们该怎么做呢?”接着,父母可以用关心的口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甚至可以藉此机会跟孩子讨论、一起解决问题。这样的积极关心,也许费时、费力,但与其求快速解决而破口大骂孩子不懂事,或是恐吓孩子要乖乖才会被疼爱等语言,一时可以禁得了孩子的口,却没有真正了解孩子、关心他们;不如将境况化为机会,提升亲子情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亲无条件的关爱。

      孩子刻意委屈自己来讨好大人,有时的确令人觉得他们懂事可爱。然而,身为父母,也应该要时时注意孩子被爱与被关怀的需要,传递父母无条件的关爱,让孩子不是在“条件中”体会自己的价值,而能因此健康地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