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是家庭教育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手段。可以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它。然而,批评像把双刃剑,用得哈当,可以成为一剂“良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和错误;使用不当,就会像一柄“利刃”,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造成孩子与父母对立,结果是事与愿违。因此,家长批评孩子的效果不仅一般性地取决于批评的方法,还往往受到一些心理效应的制约。如果家长能了解和把握这些心理效应,巧借积极的心理效应,采取适当的批评方式与措施,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巧用“椰壳效应”,让批评变得甘甜 一位朋友的儿子不愿意吃饭,于是他就把一个椰壳锯开,用它盛饭,结果儿子吃得津津有味。“椰壳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件事情,如果巧妙处理,后果甚佳。如果把批评包装一下,给它裹上一层“糖衣”,让批评变得甘甜,那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有一位母亲发现女儿拿走了自己夹在书中的一张崭新的10元钞票,她心里非常生气,但她并没有向女儿兴师问罪,而是按原样将钱又放进女儿的文具盒中。晚上,当女儿做完作业以后,这位睿智的母亲为女儿递上一杯热腾腾的牛奶,亲切地对女儿说:“好孩子,来,休息一下吧,妈妈给你讲个故事。” 于是,妈妈讲了一个孩子怎样从小偷摸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讲完故事,她只字未提10元钱的事,而是轻轻问女儿:“故事好听吗?妈妈下次再给你讲。”她深情地看了看女儿闪动着的清澈的眼睛,给女儿盖好被子,道了声:“妈妈爱你,晚安。” 第二天清早,母亲发现餐桌上压着那张10元钞票,旁边还写着一张纸条:“妈妈,我也爱你。” 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误,简单粗暴的批评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用“带着甜味”的批评对孩子循循诱导,就能将孩子犯错过程中的不利、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因素,给孩子以自我反省的契机、自我修正的时间。 二、巧用“禁果效应”,学会反弹琵琶 “禁果”的故事源于《圣经》,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心理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禁果效应”。 不时看到一岁多的孩子,尽管妈妈对他(她)说“不要扔奶瓶啊”,可孩子听了还是马上“啪”地把奶瓶扔了。妈妈又喊:“不要把积木放进口里!”可孩子听了却迅速将积木塞入口中。经常是妈妈的“不要”最后都成了提醒孩子“要”。 曾经看到令人心痛的一幕:一个3岁的小女孩大冷天竟把鞋子脱了在地上走,为了叫她把鞋子穿上,姥姥拿着一根小树枝打她:“你穿不穿?不穿?不穿?不穿……”每说一个“不穿”就把树枝抽下去,小女孩不停地痛哭:“不要打,不要打。”可是任凭姥姥一直打到停手,那个小女孩就是不肯穿上鞋子。另一个6岁的男孩子总喜欢在自家的院子里踢足球,妈妈在多次警告无效后,对正在踢球的孩子威胁道:“如果你把球踢到窗户上,我就揍你一顿。”不一会,“哗啦”一声,窗户玻璃碎了一地。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因为家长对孩子的威胁,只能诱发孩子的挑战性,结果孩子以反抗家长意志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并不是胆小鬼。 “禁果效应”告诉我们:如果对禁止的事情掖着捂着,孩子往往会拼命闯禁区,探个究竟试试看。因而我们在批讦教育孩子时,不宜硬性禁止,而应该注重引导。首先是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孩子的吸引力;其次是偶尔可反其道而行之,把孩子不喜欢而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三、巧用“放大效应”,让批评变成欣赏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成功将自己的聋女培养成才的“赏识老爸”周弘说:家长应该用一种“花苞心态”去教育孩子,学会赏识孩子,善待他的缺点,这样孩子一定会像花苞一样开花结果。因此,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善于发现孩子哪怕是微小的优点,及时给予认可、肯定,这样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 例如:有个女孩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碌,便过去帮妈妈择菜。结果,她把残枝败叶弄得满地都是。妈妈见孩子帮倒忙,气不打一处来,便明褒暗眨地对孩子说:“你可真能干,我们家都快成菜市场了。”这些冷嘲热讽的话,打击了孩子“尝试”的积极性,从此这个女孩不再主动帮妈妈择菜了。而另一位聪明的母亲,在发现女儿淘气地将自己刚洗完的衣服放进水池里以后,只是惊喜地对女儿说:“宝贝,你真的长大了,能帮妈妈干活了。让妈妈教你洗洗衣服好吗?”结果,女儿兴致勃勃地学会了洗手帕,后来还学会了洗衣服。 可见在批评时,父母多给孩子一点欣赏,就等于多给孩子一阵春风、一场雨露,就会使孩子产生强大的进步动力,从而茁壮地成长。所以,假如孩子习惯撒谎,我们不妨在孩子说实话的时候表扬他(她),用表扬强化诚实,使孩子克服撒谎的缺点;假如孩子学习不够认真,我们也不必劈头一顿数落,不妨在孩子认真学习的时候,用表扬去巩固他的认真……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孩子就会因为我们的发现而很快进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四、巧用“爱抚效应”,激发孩子情感 一个小女孩病了,第一次去医院看病时,是妈妈带着她去的。在准备打针时,小女孩哭了,她怕痛。妈妈说:“孩子,不要怕,你只要趴在妈妈的怀里,紧紧地抱着妈妈,就不痛了。”妈妈边说边温柔慈爱地抚摸着女儿头部和背部。果然,小女孩觉得那一针比想像中的痛轻多了。 小女孩第二次去打针,是爸爸带她去的。爸爸带她进了注射室,小女孩说:“爸爸,我想让你抱着我。”爸爸不耐烦地挥了挥手:“就你麻烦,这么大的人了,打个针还用大人抱?去!去!去!自己趴到椅子上去!”结果,小女孩还没打针,就“痛”得流出了眼泪。当针尖扎进小女孩身体的时候,她痛得大声哭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