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国妇联统计,在中国离婚家庭中,67%的家庭有孩子,这意味着,大量的孩子因为父母婚姻关系破裂而成为离异家庭子女。据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心理研究室在兰州市第35中学的调查,这个学校离异家庭子女占全校学生的20%,甚至在个别班级占到近一半。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 夫妻离异,既让夫妻双方的身心受到创伤,同时也对孩子的身心造成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不仅会遏制孩子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严重的还会导致孩子精神异常,甚至心理变态。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孟育群教授认为,心理健康危机是离异家庭子女教育的最大难点。无锡市锡山区对全区单亲、离异家庭孩子的调查显示,有近25%的孩子由于失去家庭的温暖和约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失去生活和学习的信心。根据调查,这些孩子主要呈现如下一些心理特点。 1.自卑。他们亲身感受到家庭的不幸,害怕和同学谈自己的家人,自我封闭、自我孤立,内心深处极度自卑。一些原本性格开朗、成绩优秀的孩子,由于受父母离异的影响,变得内向,成绩也开始下滑。 2.敏感。一些儿童在父母离异后害怕受歧视,一旦遇到批评或挫折,很容易感到沮丧、委屈,并由此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一位父母离异的男孩曾在周记中写道:“我感到孤独,所以在班上做点出格的事来引起大家的注意。”可当老师批评了他的恶作剧后,他又有很强的抵触情绪。 3.抑郁。很多儿童因父母的离异而伤心痛苦,身心健康受到很大伤害,逐渐地表现出精神委靡、情绪低落、焦虑、胆小。在这种类型的孩子中女孩的比例要高于男孩。一名女中学生在父母离异后,母亲成了她唯一的依靠,在寄宿学校只要一遇到点小事,就以“身体不舒服”为由回家去,极度缺乏安全感。 4.攻击性强。在离异家庭的儿童中,具有易冲动、暴躁性格特征的孩子也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些孩子大都有过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的体验,那种紧张的家庭气氛以及父母的不良情绪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心理健康,让他们感到恐惧、压抑,对父母和家庭厌恶,进而形成了暴躁、易冲动、易产生敌对情绪的性格特点。此类儿童自控能力差,遇事不冷静,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容易与同学产生冲突。 5.任性放纵。父母离异后,孩子或跟父亲或跟母亲单方生活,而监护方或缺少和孩子共处的时间,少有心灵沟通;或出于对孩子的愧疚心理,过分纵容;或直接将孩子交由老人照料,缺乏必要的约束。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孩子的任性放纵。 共同关爱让孩子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问题对孩子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如果不加重视,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将持久而深远。孩子的成长环境不是单一的,要解决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父母要承担起关爱疏导孩子的责任。担负监护责任的家长要克服对孩子不问不管、百依百顺或怨天尤人等离异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的不良倾向,尽量减少家庭冲突对孩子的不良刺激;父母要树立责任感,大人们合不来,可以分开,但对孩子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并不能减少;处理亲子关系时,家长要把握原则,不要溺爱也不要失爱,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泄对另一方的不满。同时,生活要从封闭走向开放,提高家庭的自信力,营造和谐、友爱、互助的气氛,增加孩子的社会交往。 其次,学校要赋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孩子的主要活动范围就是家庭和学校,许多离异家庭学生表现出对学校较强的依恋,有调查显示,67.2%的离异家庭学生表示喜欢自己的班集体,比正常家庭学生高2%,所以学校的环境、教师的关爱、同学的友情对他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离异家庭学生心理脆弱,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于这种特殊的群体,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真正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且给予特殊的学生以特殊的关爱,因材施教,着重提高他们自强自信的心理素质,帮助离异家庭的孩子健康地成长。 再次,社会各级要重视保障孩子的权益。离异家庭子女多数还未成年,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社会各部门一定要充分重视保护这部分孩子的合法权益。如居 (村)委会,司法部门要建立健全监护人监督制度,对认真履行职责、教子有方的给予表扬,反之,则通过法律等途径进行处理;民政、教育部门要对经济贫困的离异家庭子女给予补助,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关工委,妇联等机构要通过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来切实提高离异家庭监护人的家教能力,通过开办心理热线等形式来引导离异家庭子女早日走出心灵的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