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放手 让零花钱成为孩子消费教育的老师

作 者:
宗杰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莫愁:家教与成才版

内容提要:

孩子身上发生的许多毛病,首先不是道德品质问题,而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引导问题,是心理辅导问题。 人有一种重要的属性,即人的社会性。这个属性是随着孩子的出生慢慢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一步步脱离父母融入社会的过程。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6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开始对货币交换发生了兴趣。他们发现,钱可以满足人的许多需要。而此前,孩子并没有发现过钱币的这种奥妙,只对具体物品有兴趣。

      近半年来,阿良夫妇十分烦恼。他们发现,他们那引为骄傲的上小学三年级的乖女儿、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慧儿,未经许可偷拿家里的钱到外面去花,这样的事已陆续发生了多次。

      他们百思不得其解:该满足的都满足她了,该教育的都教育了,为什么她屡教不改?难道她有天生偷盗的因子?这实在叫人难以想象。

      在做父母的看来,小孩子有吃有穿有玩有书读,应该心满意足,不再有别的需要。即使还有一些父母想不到的需求,说出来,父母都愿意尽量满足的,为什么要用偷钱这种丢人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呢?偷钱是一种恶劣的品质,没有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沾染这种恶习。

      可是,阿良夫妇也许想不到,在慧儿这个年龄,小偷小摸有一种“普遍性”,尤其是在那些从小对孩子把钱袋捂得很紧,而自己很享受消费的家庭。绝大多数父母不会想到,它首先不是道德品质问题,而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引导问题,是心理辅导问题。

      人有一种重要的属性,即人的社会性。这个属性是随着孩子的出生慢慢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一步步脱离父母融入社会的过程。这个过程很长,可以分为好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发展目标都不一样。其中,10岁左右,也就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孩子的社会化进入一个新阶段,他们对家务、家庭消费有了一种新的兴趣,从而开始了新的探索,他们的心理也由此产生了新的需求。

      慧儿之所以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恰恰就是因为她这种新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需求呢?

      到了10岁左右,孩子开始发现,钱可以满足人的许多需要。而此前,孩子并没有发现过钱币的这种奥妙,只对具体物品有兴趣。慧儿在三年级的时候,明明家里有苹果不吃,偏偏自己拿10元钱买了3个又皱又烂的苹果。这个行为表明,她的兴趣不在“吃”苹果而在于“买”苹果,在于“自己拿着钱决定买什么,挑选货物,付钱找钱,取走货物”这个过程。慧儿就是通过这种具体的过程来体会钱币的作用。而这种行为以前从未发生过,它应该是一种成长信号。

      中国的许多父母向来认为“钱是万恶之源”,有钱会让孩子学坏。在父母可以替代孩子作决定,即孩子没有离开家之前,父母都希望孩子越迟与钱打交道越好。这正是中国父母迟迟不给孩子零花钱,并且不让孩子知道家庭收入、参与家庭经济生活的原因。

      可是孩子会长大。三年级的孩子,伙伴间的交往面大了,物质交往的方式日益增多。他们会互赠小零食、小礼物,会一起去市场选购学习用品。他们的独立意识进一步发展,会要求自己来决定自己的课余消费。这时候,拥有自己的零花钱就成了非常自然的需求。有的孩子甚至希望有权支配家庭的消费。

      为满足孩子的这种新的需求,从10岁开始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花钱,是许多国家教育工作者一致的主张。我想这是以普通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据制定出来的。

      给孩子零花钱并不是父母抽出几张钞票或者把部分消费权下放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教育,一种训练。美国的孩子5岁进行钱货交换活动前,就要求弄明白“钱是劳动得来的报酬”,这是很有道理的。

      让孩子明白:通过购物,得以生存;通过花钱娱乐,得以身心休养;通过捐款助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为了让蒙蒙从小体会劳动才能养活自己,妈妈想了一个办法——把蒙蒙每天必须完成的自我服务、学习内容和家务劳动等项目一一标上价格。蒙蒙完成了,就能得到相应的钱。开始时,蒙蒙很高兴:“我自己挣饭费、学费!”妈妈就鼓励她:“嗯,我们蒙蒙真能干!”可是后来,蒙蒙觉得不好玩了,懈怠起来,有时忘了铺床或没按规定完成作业被扣了钱,蒙蒙也挺想得开:“扣就扣吧。”妈妈这才感觉哪里不对头了:“扣了钱,我也不能真的不付这些钱哪!”怎样做才能让蒙蒙真的懂得道理呢?

      蒙蒙的妈妈尽管出发点不错,但她的做法却混淆了一些基本概念,如:钱是劳动换来的,但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赚钱。孩子的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学习等,与能产生价值的社会劳动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学习和家务劳动都是孩子应尽的义务。

      有机会要尽可能让孩子体会到劳动不容易,赚钱不容易。如让孩子连续几天去卖报、到田野割草、在地里种菜……创造条件让孩子看看成年人是怎样劳动的,怎样制造产品,怎样销售,怎么样将产品换成钱,然后,再讲讲这些钱怎样分配给所有参加相关劳动的人,让孩子明白:自己还不会赚钱,爸爸妈妈养活我是不容易的。从而产生感恩之情,养成节俭的习惯。

      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绝大多数都要用金钱换来,如通过购物,得以生存;通过花钱娱乐,得以身心休养;通过捐款助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我们不能奢望这个年纪的孩子完全理解金钱的作用,但一定要注意让孩子树立起“钱是有用的,却不是万能的”的意识,比如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给零花钱多,不等于就是爱得多一些。这是孩子学会正确消费的依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