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现场”:教孩子巧妙应对同学的欺侮

作 者:
晏红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版

内容提要:

孩子受了同学欺梅,家长该怎么办?是教孩子忍气吞声,还是让孩子以牙还牙,或者家长出面讨一个公正的说法?诸如此类的关于“善后事宜”的讲座已经不少了。然而,善后的和段虽然多,但孩子遭受此欺侮到底是怎么回事,父母几科永远都不可能亲临现场。这样,孩子就无法得到父母的直接帮助,等再次遭受欺侮的时候,他在采取应对策略上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父母然是受莫能助。怎么办呢?如果我们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攻击得为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有了解的话,也许父母就可以在“模拟现场”中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了。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6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攻击行为有五个发生发展阶段

      一提到攻击,人们常常就想到大打出手或破口大骂,其实这只是攻击行为的一个典型阶段,您的孩子需要对付的不只是这一环节。在此之前和之后,已经或还有可能受到攻击者的欺侮。一般情况下,攻击行为有五个发生发展阶段,即:扳机阶段、逐步升级阶段、危机阶段、高原阶段和沮丧阶段。攻击行为的五个发生发展阶段都是偏离常态的言行,是受害者需要敏锐辨别和谨慎防范的。

      扳机阶段是一个比喻的说法,联系到射击时抠动扳机前的状态,一个潜在的攻击意识可能将变成一个真实的攻击行为,这时攻击者和受害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有很多在平时不起眼的因素在这个时候都可能引发攻击行为,比如攻击者的身体不舒服、情绪不稳定,具有挑衅倾向的小伙伴在场,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词语,同时受害者处于遭人嫉妒或者轻蔑的情境,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拉动预警信号。

      逐步升级阶段使人的行为离基线越来越远,可能出现一些生理变化,如脸色发红、语速加快,间量加大、来回走动、逼近目标……而受害者一些不经意的行为可能被误解,比如与攻击者的目光对视会被当成挑衅,由紧张而产生的嘴角蠕动会被视为嘲笑……在剑拔弩张之际,任何信号都可能引发攻击。

      危机阶段是攻击者和受害者都处于非理性的阶段,旁人任何干预性的策略都已失效,双方或唇枪舌剑或大动干戈,对立和冲突达到极点。

      高原阶段是指激烈的攻击结束后,双方的行为都暂时渐渐恢复到行为状态,但这不意味冲突已经消失,此时提供“劝解”或“教育”反而容易重新引发争执,进而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格斗”,此时是“热战”暂停后的“冷战”,危机仍然潜伏着。

      危机后的沮丧阶段是孩子渐渐恢复理性的时候,他们的身心都极度疲劳,认错意识开始产生,内疚感强烈,有的“低头认罪”,眼泪汪汪,面壁思过,有的甚至产生绝望感。这时候,提供“劝解”或“教育”的时机才成熟。

      模拟心理演练对孩子帮助很大

      在攻击事件现场,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及时避免伤害,而有的孩子不能呢?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而孩子正确识别攻击者的特性并及时采取自我保护措施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根据攻击行为发展变化“五步曲”,被攻击的孩子采取措施越早则越安全,即使越陷越深,也要最大限度地保全自己,因为每个阶段都有避免伤害的机会。

      第一,小心触雷。对同龄伙伴的行为进行准确的预测是一个孩子智商较高的表现,俗话所说的“善于察言观色”,其实是检验人际智能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家长平时要多与孩子沟通,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孩子一般很乐意讲述他在学校里听到或看到的“大事”,攻击性事件自然是他认为天大的事情,这时候,父母不要以为攻击性事件没有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就对孩子的讲述很不经意。父母要认真听孩子讲的每个细节,对他的同伴的性格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与孩子一起分析这些同学之间争斗的扳机因素有哪些,让孩子在讲述和讨论中提高辨别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是:当您的孩子进入一个未标示的雷区时,他能及时地辨别出来,然后很幸运地绕过去,避免踩上地雷并进入安全地带。

      教育孩子避免使用的言行有:

      对方正在独自发泄私愤而侵犯他的个人空间;

      直截了当的询问别人为什么(或凭什么)侵犯人;

      武断地批评对方的言行;

      言行对人构成威胁。

      第二,以静制动。对于社会经验单薄的孩子来说,不小心步入雷区是很普遍的事情。当攻击者逐步升级的进候,要教育您的孩子逐步降级。根据攻击者渐渐失去理智、对他人的行为容易发生误解的特点,可采取相应的策略减少危机系数。

      ◎努力使自己镇定下来,给对方平静的印象,而不是傲慢的感觉。

      ◎用正常的语调与对方交谈,转移他的注意力,改变对方的狂躁状态。

      ◎与攻击者保持一定的距离,假装屈服,让对方放松下来。

      ◎寻找有效的逃避路线,确保危机爆发时有安全路线可逃。

      ◎明确要求对方放下手中的武器,并慢慢重复你的要求和后果。

      ◎用简短的语言驱散同伴围观,减少旁观者对攻击者的刺激和鼓励。

      ◎招呼同学、老师或其他人帮助。

      第三,限制与逃避。当进入危机阶段的时候,孩子能做的事情只有两件,一方面在身体上限制攻击者的伤害,另一方面就是走为上计。如果双方个头和力气的悬殊很大,必有一方遭受身体上的伤害,但是,对于孩子之间的争吵打斗来说,最终还是要保护弱者。因此,不要鼓励孩子在格斗中取得胜利,而是教育把攻击伤害降到最低限度。所以,不管孩子是强壮的还是弱小的,在遭受攻击时的最佳策略是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寻求脱离。

      在危机阶段最忌讳的是孩子发呆,丧失自我保护的心理准备,最终成为受害者。说到这一点,父母要认识到孩子平时嬉戏打闹游戏的意义,表面上看是孩子的疯跑瞎闹,其实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空间知觉和躲闪能力,而父母常常意识不到这一点。

      第四,保持沉默。处于“冷战”中的孩子并没恢复冷静,他们还咬定自己的“真理”不放。这时候,如果一方向旁观同学倾诉自己遭受了怎么不公平的待遇,另一方很有可能卷土重来,把事态搞得更加复杂。困此,即使自己受了委屈,也不要在这个时候急着辩出个是非和说法来,要保持沉默。这个原则不但是孩子需要学习和把握的,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父母也要把握好这一点,即这时候并不是教育良机。我们通常发现,教师和父母把两个犯事的孩子叫到一起,他们会在成人面前据理力争,特别气人,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分开,分别单独面谈,或者都“面壁思过”,稍安毋躁,然后再说。

      第五,不计前嫌。孩子之间没根本利益的冲突 (不像阶段矛盾),因此,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不可调和,主要是“少不更事”所致。一般情况下,事后孩子受到老师和父母的教育,他们在思想上有认识到自己不足之处的能力,也有改过的动机。这样,受害者不计前嫌,既给对方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也减轻了自己的心理压力,学会了宽容别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