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注重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

作 者:
安其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教指南:中学生家长必读

内容提要:

过分依赖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6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大多西方教育学者认为,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因为这样会使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是在告诉他们:我们不相信他们的能力、勇气,会使他们感到危机、不安全,而拒绝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权利。

      提示:

      孩子能自己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去做,千万别替他们去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准则。

      在一次覆盖全球许多国家做的关于“你最希望造就下一代什么样的品质”的调查中,素以尊师重教而享誉世界的德国人却把“注重学识”这一点排在最后。但仔细想想却也不难理解,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外在的知识量不断猛增,知识是传授不完的。所以在现代德国教育的价值取向中,重视的是孩子的主体性,唤醒他们处于自然状态的灵魂,陶冶他们的精神,最终使孩子的个性潜能全面发挥出来,这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更充分地吸收学识,而且可以创造新的学识。

      故事:

      丹尼是德国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然而这个不到11岁的小男生在即将毕业时所作出的决定,却在父母心中掀起一场不大不小的波澜。

      原来,他们的孩子在小学毕业后面临一个定向阶段:在此阶段孩子要在普通中学、实科中学、文理中学和综合学校之间选择其一,这些学校一般都设有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在这两年的定向期间就要确定自己未来的求学方向以及就读的学校,也就是说,从定向这个时候起,孩子就要开始自己设计前途。

      评说:

      值得一提的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视其智力水平和成绩状况转入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就读;而同时实科中学拔尖的学生也可以升入文理中学高年级。德国这种互相沟通、互相衔接的教育体系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自由发展,发挥个人首创的精神,避免几次考试定终生带来的偏差。

      按丹尼的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是可以选择文理中学的,对于这一点老师和父母都不怀疑。但是丹尼却对父母宣布自己的未来的志向是希望开一家体育用品公司,他想接受的是职业技术学校教育。

      丹尼的选择令父母既欣慰又忐忑,欣慰的是看到孩子有了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这也一直是家长在用心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所希望看到的。孩子从懂事时就意识到自己有自由选择生活的权利——当然是在法律规定和伦理道德允许的范围内。但家长在鼓励孩子维护和争取自我权利的同时,也让他们对自己由此而承担的责任有清醒的认识。从平时家庭生活中诸如孩子是否愿意和父母一起去度假的小事,家长都会询问考虑孩子的意见,到了孩子自己选择前途的时候,父母就更应该尊重他们的决定。

      令丹尼父母感到忐忑的并不是丹尼选择的职业教育,因为德国的职业教育堪称世界最先进水平,而是丹尼的决定本身,未成年人的智力和体力多方面尚未定型,而孩子在这一时期的爱好也是多变的。正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由于活动的领域相对比较单一,有可能显示不出他从事某项职业的专长和天赋。学校中表现出来的才能,也不一定说明孩子将来的发展潜力。于是为了丹尼的选择,父母与孩子谈心,到学校与老师商讨,同时又去参考职业咨询专家的意见。但不管怎样,他们明白,丹尼的前途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他自己。

      根据:

      西方教育中这种对孩子独立意识的重视,可以说是由来已久。

      在德国古代的时候,儿童就被当作独立的成人来对待,贵族们往往让自己的孩子离家到另一个城堡的其他贵族那里进行学习怎样作真正的骑士,他们认为就是在这离家独立成长的过程中,可以使孩子具备一个骑士所应有的素质和知识。

      经过近代教育观念的变革,人们注意考虑了孩子作为一个未成年人的能力范围和性格特点,但是放手让孩子去锻炼去挑战困难,以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品格,这种传统意识并未遭到摒弃,很多家长甚至认为这是比传授孩子知识更重要的职责。

      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派以斯普郎格、鲍勒诺夫等人为代表提出子“唤醒”理论,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外部解放成长者,而且要解放成长者的内部力量,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事例:

      英国人认为对孩子的娇宠会对孩子的发展十分有害,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也特别注意鼓励孩子的独立意识。在公共汽车上,人们主动给老人、女士让座,却不主张给孩子让座。只要有条件,孩子从小就会一个人在房间里睡觉,不让孩子吃得过饱,穿得过暖;大人不陪孩子进游乐场。小学生童子军经常组织登山,野炊等活动,也是为了鼓励孩子独立地处理问题。

      评说:

      替孩子做太多的事,会使孩子失去实践和锻炼的机会,这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如此,更严重的是过分地为孩子做事,实际上等于告诉孩子他什么也不会做,是个无能儿。他必须依靠父母,否则就不能生活。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旦走上社会便会无所适从,会到处寻找帮助,然而家庭之外是找不到父母式的照顾的,独立意识更无从谈起,这实际上是害了他们。

      无微不至的关怀会造成孩子能力低下,同时不为孩子接受,孩子经常和父母发生冲突,有许多情况是对父母关怀的一种反抗。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是个无用的人。他们需要在人们面前显示自己的存在,显示自己的能力,父母的包办自然造成他们的反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