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决定自己造导弹的时候,中国只有一个人——钱学森见过和懂得导弹科学。然而,仅仅两年多时间,“东风一号”导弹发射成功。相比之下,苏联和美国仿制德国导弹分别用了四年和七年多的时间。一项美国评论说:“钱学森在科学上的价值,岂止只抵五个师的兵力。在美、苏两大军事强权之间,中国以其飞弹实力加上10亿人口,与美苏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简直是以一人之力换一国之力。”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真正实现了父亲的嘱托:“青青然而归,灿灿然而返。” “神童”在名门世家“踏莲而降”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是独生子。据考证,宋代以来,钱氏家族出过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学者。父亲钱均夫早年就读于杭州求是学院(浙江大学前身),接着留学日本,品学兼优。钱均夫的文笔超凡脱俗,颇得鲁迅赏识,两人交往甚好。钱均夫的抱负是“兴教救国”。他在上海成立“劝学堂”,两次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现杭州四中)校长,旋赴北京教育部任职多年,后为浙江省教育厅厅长。1956年他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员,有《逻辑学》《地学通论》《西洋历史》等多部著作。 母亲章兰娟是杭州富商的女儿。她知书达礼、为人热情、性格开朗、心地善良,同时具有极强的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和刺绣技能。钱学森惊人的数理逻辑天赋得益于母亲的遗传。钱学森3岁的时候已经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邻居相传钱家生了个“神童”。母亲更是赋予这个独生子非同寻常的诞生意义:她说钱学森是“踏莲而降”。气质高雅的母亲在家里一口特大的雕花水缸中养育了一蓬莲花,并常常边赏莲边在独生子耳旁吟诵《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在钱学森的眼里,莲花就是母亲,就是母亲那纯洁灵魂的化身。在母亲的心里,莲花是她对儿子“出淤泥而不染”的殷切希望。莲花成了钱学森的最爱,让他领悟到了大自然的造化,并成为他心中永不凋零的美丽情结。 “母亲的慈爱之心给了我深远和连绵不断的影响” 钱学森回忆说:“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纯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母亲每逢带我走在北京大街上,总是向着乞讨的行人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待的。” 钱家独居北京四合院,家里那扇黑漆大门常常被求助的人敲开,尤其是到了冬季,一些缺衣少食的人家来借柴米钱财,若无力偿还,母亲从不登门索要。有一天清晨,仆人开门打扫积雪,发现门槛前横卧着一个冻僵了的叫花子。母亲赶紧叫人把他抬进温暖的厢房,并亲自为叫花子熬好了热姜汁。叫花子渐渐苏醒过来,千转万谢地离开了钱家。 同情善良是一切美好和高尚情感的发端,钱学森一生都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是因为乐善好施的母亲在钱学森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善良的种子。每每回忆这些难忘的往事,成年之后的钱学森总是显得心情激动,眼里含着泪水,充满了儿子对母亲的敬慕之情。他说:“母亲的慈爱之心给了我深远和连绵不断的影响。” 小善施舍,大善爱国。深明大义的母亲配合丈夫“兴教救国”的抱负,给钱学森讲述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讲述头悬梁、锥刺股、车胤囊萤、匡衡凿壁、孙康映雪等古人发奋读书的故事,讲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故事……所以,钱学森自幼不但天资过人,而且勤奋好学。每天不用母亲催促,他自己起床后就读书习字。母亲的家庭教育弥补了丈夫因公职忙碌而缺乏足够的时间教育孩子的遗憾。 “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钱学森的父亲是个爱国学者和教育家,他忧国忧民,“兴教救国”的抱负迟迟没有换来国富民强,他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国家的重大意义。看儿子对书籍那么感兴趣,他抱起钱学森亲切地说:“长大了要好好读书,不光读这些我们先人留下的书,还要读外国的书,不光学习国学,还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把中国建设得富强起来。” 有一天,钱学森问父亲:“《水浒》里的108个英雄,原来是天上的108颗星下凡到人间的。人间的大人物,做大事情的,是不是都是天上的星星呀?” 父亲笑着对儿子说:“其实,所有的大人物都不是天上的星星,他们原本都是普通的人。只是他们从小都爱学习,都有远大的志向,而且又有决心和毅力,不惧怕困难,所以就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钱学森听了以后更高兴了:“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父亲鼓励他:“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以后父亲又在多个场合给儿子讲“学习知识,贡献社会”的道理,这个人字成了家训,深深印刻在钱学森的心灵里。 钱学森出生在乱世,但是父母为他营造了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母亲在家教他读书,父亲闲暇之余则带领儿子阅读大自然这本书。父亲常常带他去京郊农村或者香山、西山远足,让生活养尊处优的孩子亲眼看看“粒粒皆辛苦”的内涵,让大自然的美景熏陶孩子幼小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