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与孩子商量和讨论?

作 者:
林格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怎样和孩子沟通: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新世界出版社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6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有些父母能与孩子说得眉飞色舞、热火朝天,有些父母却很少与孩子讨论什么。他们与孩子说话,往往说上个三五句,孩子不耐烦,父母也没词了。这些父母也很着急: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和孩子深入讨论呢?

      掌握下面一些诀窍,在实践中好好摸索,相信与孩子“越说越投机”不是什么难事。

      态度温和而有耐心

      冷静平和的态度,温和而充满爱意的语调,轻松愉快的氛围,这些都是鼓励和引导孩子把话说下去的要素。

      父母在与孩子交谈时,绝对不能失去的是耐心。耐心地倾听孩子讲话,用温和轻柔的语调和他谈话,努力抓住孩子情感和兴趣的“激发点”,这样来引导孩子讲话,必然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比如,星期天,四岁的孩子要求爸爸带他去动物园玩,叫嚷着:“爸爸,咱们去动物园吧!”这时,爸爸便可趁机引导:

      “怎么?你要到动物园去玩呀!那儿好玩吗?”

      “好玩!有小猴,有狗熊,还有老虎……”

      “还有什么?”

      “还有飞机、碰碰船,还有大滑梯,多好玩呀!”

      “是。啊,真有意思……”

      这种交谈,因为与孩子的感情相通,所以可以轻松地进行。

      下面一段母亲和女儿的对话也许也会对你有所启发:

      妈妈:“谢谢”是一种礼貌,是一种文明,是一种感情。

      女儿:“谢谢”也是一种语言。

      妈妈:枫枫,关于说“谢谢”,你有什么故事?

      女儿:怎么说呢,有这么一个印象,从小我爸就教我说“谢谢”,但他对我说“谢谢”的时候却很少。有时我帮他做完一件事以后,他连半个谢字也没有,好像我该做一样。但是,在他帮完我的忙后,却一再强调:“要懂礼貌,怎么一声谢谢也不说!”假如连父母都不会说“谢谢”,那他还有什么资格教自己的孩子说“谢谢”呢?

      妈妈:那我知道了,不会说“谢谢”的爸爸妈妈也不会真正让孩子理解“谢谢”。而且“谢谢”是平等的,谁都应该学着说“谢谢”。

      女儿:看来你比我爸爸明白。不过,你有些时候也有点过分。

      妈妈:是这样的吗?讲来我听听。

      女儿:记得上次土耳其的卢丹来的时候,送给我一个很漂亮的磁铁,我又不能用中文说“谢谢”,但又觉得自己的英文说得不怎么好,所以就还给卢丹一个友好的微笑,又用赞赏的目光仔细看了一遍磁铁,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对礼物的满意,可你却一个劲儿催着我:“说一句‘谢谢’呀!说‘Thank you!’”在大庭广众之下,弄得我狼狈不堪!

      妈妈:很抱歉,我实在不知道你的感受,生怕别人说我们家的孩子不懂礼貌,看来我是过分紧张和虚荣了。其实,表达“谢谢”的方式是很多的,一个微笑,一个亲昵的动作或者是其他的话,例如“我太高兴了”、“我不会忘了你的好意”等都可以表达谢意。谢谢你教给我这些。

      你和孩子之间是否有过这样亲密无间的深层次交流呢?如果没有,那你真该向这位母亲好好学习,试着打开孩子的“话匣子”。

      使用对待大人那样的口吻

      父母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孩子,孩子就会努力使自己的行为像个大人,才能与父母的态度相配。

      很多父母都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送孩子去幼儿园或学校时,孩子又哭又闹,不肯让父母走。有些父母任由孩子哭闹撒娇,有些则狠心转身而去,这两种做法都会在某种程度上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障碍。

      同样是要与孩子分别,不同的态度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西方有个传统,夫妇在周末要单独外出回味一下恋爱时的浪漫时光,以促进彼此的情感。但如何说服年幼的孩子安心在家里等候是个大难题。我们看看这个父亲是怎么做的:

      他先蹲下身来,取得和孩子同样的高度(甚至有点仰视),然后,一本正经地同孩子谈判:

      “先生(他称自己的孩子为先生),妈妈陪伴了你整整一周,是不是应该轻松一下?”

      “是的。”孩子点点头。

      “我是否也应该有这种荣幸,让她来陪陪我呢?”

      “我想是的。”

      “那么,先生,你可不可以把妈妈借给我一个晚上,让她陪陪我,顺便也轻松一下呢?”。

      “那好吧。你什么时候还给我?”

      “嗯……你上床以前,”父亲想了想说,“如果你能说服阿姨允许你晚睡的话。”

      “好,你把她带走吧。但你要答应我照顾好她。”

      “交给我好了。顺便说一句,宝贝儿,我为你骄傲。谢谢!”

      试想,出门前父母着装打扮时,孩子还会哭闹吗?我想整个晚上也不会的。因为是他自己作出的决定。孩子在同父亲的交谈中,人格得到尊重,自尊心得到保护。他感到自己是个大人了,因为父亲显然是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他的。所以孩子就要努力使自己的行为像个大人,才能与父亲的态度相配。他为此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尊重自己的人失望。孩子就是这样得以造就的。

      孩子一般在一岁半到两岁肘,就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就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就能把自己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了。孩子有了主体意识,常常表现出“自作主张”、“不听摆布”的小大人的特点,尤其是在3岁~ 5岁和12岁~15岁这两个时期,可以说是独立性最强的“倔强期”。父母如果能尊重孩子的这种独立性,并给予适当的理解和鼓励,在交流中把他当作大人看待,孩子一定会感到父母对他的尊重和理解,他们的感情会与父母更为接近,他们也会以自己的成长来回报父母的深爱。反之,如果父母在所有事情上为孩子包办代替,或在孩子表现出独立意识时一味指责孩子任性、执拗、不听话,那么不仅会引起抵触、发生冲突、伤害感情,而且会压抑孩子的独立性,使孩子变成依赖性很强的低能儿。到那时,你再鼓励他独立自主、敢说敢做,那就很困难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