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教育”:家庭教育中的新景观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教指南:中学生家长必读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6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对如何教育孩子感到头疼,有时苦口婆心费了很大的劲,却收效甚微。专家指出,这些家长可以尝试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父母和子女之间签订有关协议,分别承诺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种方式可以保证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平等交流,从而改变那种父母说,孩子听的“单向教育”模式。

      “协议”要因人而异

      12岁的小刚与父母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长期难以调和。父母常常批评小刚不听家长和老师的话,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身上的缺点屡教不改。而小刚则埋怨父母不尊重自己,讲话口气生硬,整天唠唠叨叨,让人烦,有时还动手打人。

      半年前,小刚与父母签订了这样一份“合同”。父母承诺:吃饭时,不问小刚的考试分数;小刚不听话,父母不许打人,要以理服人;不偷看小刚的日记;周末要带小刚到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等地游玩参观。小刚则承诺:出去玩耍和父母打招呼;经常和父母谈心,周一至周三承担洗碗的工作;自己叠被子、洗内衣和袜子。“合同”形成文字后,双方都签上了名字。“合同”签订后,小刚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他不但出去玩耍时主动与父母打招呼,自己心里有什么事也能找父母倾诉,与父母交流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而且较以前勤快,原先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现在能主动帮助妈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而这份“合同”也让小刚爸爸改掉了多年动不动就打孩子的坏习惯。

      “协议教育“并非包治百病

      “协议教育”的实质应该是进一步规范了家长、孩子的言行,促进双方自律、互律。但是“协议教育”并不是家庭教育中包治百病、一用即灵的“灵丹妙药”——

      12岁的佳佳已上初一,可每天懒懒散散,学习很一般,父母批评教育,可成效不大。有一天,父母提出和他签个“教育协议”:①佳佳要保证每天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要认真听讲。②各门功课的考试成绩在70分以上。③每天自己按时起床,晚饭后洗碗。父母则承诺:①孩子做作业出现问题时,不急躁,耐心讲解。②在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下,每周允许打两个小时的电子游戏。③父母给孩子每周20元零用钱。④父亲改掉“他妈的”的口头禅以及经常喝醉酒的习惯。

      协议签订之初,孩子、大人都有点兴奋,可短短1个月之后,孩子、大人都松懈了。佳佳毁约在先,他有他的歪理:我没学好,没关系,你按协议取消我打游戏、扣零花钱不就行了?佳佳的父母更是骑虎难下——眼瞅着简单至极的作业,孩子愣是不会做,怎能不着急?再说父母承诺的第四条,孩子盯得紧呢。大人的事,孩子不懂,家长今天在公司受了窝囊气,回家一不留神,脏话就滑出来了。孩子提出来,大人更气,还轮到孩子来教训大人了?如今这协议就像一纸空文,用佳佳他爸爸的话说:“还不如没签过呢。”

      如何制定“协议”?

      其实,什么事都是因人而异,北京市社会心理学理事赵北义认为,这种协议式教育值得肯定,这是一种全新的家庭教育新观念,充分体现了家长与孩子在人格上的平等。“协议教育”通过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把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转化为孩子的主观意愿和自觉行动,有利于孩子自我约束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小学生家教报》的一位资深编辑宗大铭则指出:这个协议中有个具体执行的问题。父母与子女在自愿基础上签订的协议,如果做不到也就是违约了,怎么办?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更何况家长与未成年孩子签订的协议,恐怕多数是不了了之,那也就达不到协议的目的。从本质上讲,协议教育的协议更多地在于对孩子自我约束能力的刺激——咱们在协议呢,你得管好自己。可真要遇上不听话的孩子,还真不能吊在“协议”这一棵树上。

      那么,作为协议中的另一方,孩子是如何看待“协议教育”的呢?邻居的孩子今年上初一,正是有点想法又自以为是的年龄。父母和他谈及此事,他一脸的认真:听上去好像是平等一点,可真管用吗?我要签,就一条,我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后,父母不要干涉我的隐私(包括电话、日记、信件、聚会等);如果我考上高中,父母得送给我一台高档电脑。父母一听就不干了。看来孩子大一点就有大一点的想法,如此说来,这亲子协议还得各家各户具体隋况具体分析。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或少年来说,要求不能太高,框框要明确,责任要分明。另外,要清楚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的自控能力弱,千万别以为签了合同,就忘了家长的责任——监督、督促孩子履约。同时还要根据情况,不断修改约定的内容。

      总之,“协议教育”的目的是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平等的关系,只有把握好让孩子自理与不断约束、管理得度,才能确保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我想这也正是教育专家提出“协议教育”理念的初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