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孩子,在“玩”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林玉如刚刚满5岁的时候,一次林语堂带她去看电影。到了电影院门口,她却哭闹着不肯进去,原因是没给她买电影票。林语堂耐心解释说:“你还小,不需要买票。”但女儿还是不依不饶:“你们都有,我要和你们一样。”听完这话,林语堂立即就给她买了一张票,他认为,凡事要求平等是好事,至于女儿是否能看懂电影不是主要的。 林语堂带着孩子玩,在玩中教会女儿人生的道理。常常是在晚上,他把书房的灯打开,带着孩子们到花园里“探险”。蜘蛛网在灯光的照射下,发出柔和的光芒。他对孩子们说,你们的妈妈说蛛网很脏,但你们看,在花园里就一点也不脏。蜘蛛八只脚,看起来很可怕,织网却整整齐齐的,小虫子不明危险,只要一碰着就会被粘住,你们说是不是很有意思?每一样东西,放在它合适的地方,就能发挥功能,就是看起来很脏的蛛网,也会变得美丽起来。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女儿的写作兴趣 有一次,林玉如好奇地问父亲:“爸爸,别人的爸爸都上班,你在干什么?” “写作。”林语堂放下笔回答。“为什么写作?”女儿又问。林语堂说:“因为我有话要说。”女儿想了想,接下话茬:“我也有话要说。”父亲说,好哇!但他并没有就此要求女儿写文章,而是找准机会,引导女儿自觉作文。没过多久,林玉如对父亲唧唧喳喳地说着乘车的感受,林语堂突然问她还记不记得那天有关写作的问话,林玉如茫然地点点头。林语堂立即认真起来,“做作家,最要紧的就是对人,对四周的事物抱有极大的兴趣,要有自己的感悟和看法。你说,今天在车上淋了雨,感觉很痛快,你何不把这样的感觉写下来?真的写下来了,就是好文章。” 林语堂全家移居欧洲途经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林语堂认为这是一个让女儿了解大自然的极好时机,决定带孩子们去看看。一行人走了半个小时,就听见远处传来火山里熔浆激荡发出的轰隆隆的巨响,骇人心魄。林玉如不过10岁出头,腿都吓软了,说不出一句话。但林语堂坚持带着大家一直走到离火山口只有几米远的地方,让孩子们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火山。
林玉如正因为有了这次经历,写了篇《探火山口》的文章,林语堂把它投给上海的《西风》月刊,居然发表了。林玉如高兴得手舞足蹈,她开始理解爸爸曾经说过的:作家,就是要有自己独特的体悟。这句话,也为她以后的作家生涯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以亲身行动引导孩子健康发展 林玉如三姐妹随父亲到美国后,林语堂教育孩子在自尊的基础上不忘爱国,他说:“我们虽身居国外,但千万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不要因为外国人的讥笑而自卑,中国的文明比他们灿烂悠久得多。和外国人打交道不要害怕,你们可以学别人的长处,有话直说,这样他们才会尊敬你。”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爱国的基础。林语堂挤出时间,给女儿们上中国文化课。他上课的内容很随意,唐诗宋词,红楼西厢,无所不包,甚至还有《教女遗规》。女儿们当即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不应该学三从四德之类的东西。而林语堂的观点是,对古代女子作全方位的了解很有必要,好坏可以凭借自己的思维做出判断。上完了课,他让孩子们必须完成一篇日记,题目自拟,内容不限,但要写真话。而地理课就是看中国地图。 为了教育女儿热爱劳动,并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他带着三个女儿站在街角,观察擦皮鞋的黑人小童怎样把鞋擦得蹭亮。林语堂当即告诉女儿:“看见没有,擦鞋的姿势最要紧!”他双手腾在空中,一上一下,现场学起来。 林语堂给女儿充分的自由,但在关键时刻不让孩子放任自流。林玉如中学毕业后,林语堂告诉女儿不必上大学,先入社会做事,学做人的道理。尽管林玉如非常反感和不乐意,而林语堂的解释是:“手持一部字典走天下,任何学问都可以自修!”林玉如最为关心的是以后的出路,父亲早就有了打算:“耶鲁大学缺中文教员,我们去试试!”林玉如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只是高中毕业,怎么能给大学生当老师?林语堂鼓励她:“外国人的中文程度很低,只要是国语发音正确,懂点中文文法和拼音,就够了。”就这样,林玉如在她18岁那年,真的成为了耶鲁大学的中文老师。 轻松随意,不墨守成规,不进行枯燥的说教,平等地对待孩子,同时,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教孩子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是林语堂教子方法的核心。当然,并不是孩子想做什么就让他们做什么,在关键时刻,林语堂会正确引导女儿,让他们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