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片自主的空间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好家长·青春期教育

内容提要:

现在的孩子负担太重,他们稚嫩的双肩不仅要承担起自己的未来,还要承载起父母的希望;现在的父母也负荷沉重,他们人到中年,不仅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为谋生而奔波为事业而拼命,还要为了给孩子谋一个好前程而投入大量的时间、财力。家长和孩子都负重前行,可是结果怎样呢?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6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时下,在许多家长的家庭教育词典中最为流行的词语莫过于“管”和“抓”。几位家长聚到一起,谈起谁家的孩子成绩优秀,家长们在啧啧称赞之余,便会异口同声地提出这样的问题:“人家的孩子是怎么管(抓)的?”期末考试过后,班上有位同学的语文成绩比平均成绩低了几分,家长让老师帮助分析豫子每一题失分的原因,并请教具体的应对策略。“老师,我怎么抓他的阅读理解?”“老师,我怎么抓他的作文?”“老师,我现在真的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了。花高价让他读全市最好的初中,外面的家教是门门都上,从来就没有停过。星期天为了赶家教,孩子的中午饭都是在公交车上吃的。课是上了不少,可成绩是越来越差,现在连学习的自信心都没有了……”

      尊敬的家长,你可知道,孩子学习成绩的下降很大程度上就是你“抓”的“成果”,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让你“管”没的。

      在升学竞争渐趋激烈的今天,每个学生(特别是毕业班学生)在校的学习都处于超负荷状态。他们在课堂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听课学习,课后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还要随时应付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几乎没有自主支配的时间。难得周日的一点自由,又要根据家长的意愿在一个个家教班上疲于奔命。别的不说,学校老师留下的周日作业孩子在什么时间完成?我就亲眼看到许多学生在家教班上一边听课,一边做着学校的作业。这样日复一日机械而疲劳的学习,谁人能不厌倦?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孩子的学习会有多高的效率呢?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就不喜欢让别人“死灌”,更不喜欢按照别人设定好的路线亦步亦趋地行事。他们更多地要求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与别人的交流来显示自己的存在价值。如果我们用强制的措施逼他“就范”,只能使他内心产生强烈的不快和逆反心理,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许多希望“抓”好孩子、“管”好孩子的家长,一方面是因为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另一方面也因为自己对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方法了解不多,认为孩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益之间是简单的正比例关系,家长的“管”和“抓”是孩子达到理想目标的重要途径。再加上升学和就业的压力,经济利益的驱动,孩子没有自主的空间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其实,孩子年龄虽小,他们和成年人具有同样的生活需求和生活感受。除了学习以外,他们还需要休息、运动、交往、娱乐等等。孩子和成年人一样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权为自己的行为做出决定。如果忽视了孩子学习以外的这些要求和权利,总是站在成年人的立场来体味孩子的感觉,替孩子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把孩子当作获取考分的机器、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工具,那痛苦的不仅仅是孩子,可能还会包括家长在内!

      笔者一位邻居的孩子王某,今年上大学四年级,几乎门门功课都要补考,个别学科甚至补考也不能过关。王某在小学阶段是非常“幸福”的,每天交给老师的作业都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因为他有一位“包打天下”的母亲。王某每天在校学习的功课回家后都由母亲重新再讲一遍(其母是小学教师),王某每天的作业都是在母亲的辅导下完成的,经过母亲的严格审查后再交给老师。上初中了,母亲不能辅导全部的功课了,又请来各学科的老师在家里开起了课外辅导班,但王某的成绩已远不如小学时那么优秀。越是这样,母亲就“管”得越严、“抓”得越紧,什么星期天节假日,统统不准越雷池一步。勉强上了高中,辅导已成为不可能,成绩每况愈下,坏脾气却越来越多。高考考了三年,考了一个民办院校。老师和他讲任何事情他都让老师找他妈妈说。要补考,书没了,要找妈妈解决;感冒发烧了,自己束手无策,要打电话回家问妈妈。许多时候搞得老师和家长都是哭笑不得。

      其实、在全国各地的校园中,与王某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勤劳”的家长们啊,您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带来的可能是孩子的无望;您对孩子过度的呵护,带来的可能是孩子的无能。

      家长教育子女是一项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单靠“抓”和“管”,既“抓”不出好成绩,也“管”不出好孩子来。西方谚语说:教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意思是说教育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实践环境。我以为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在这个“村庄”中扮演的应该是一个“领路人”而不是“牧羊人”的角色。家长应该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和孩子的个陛特长,引领自己的孩子向某个方面发展,而不是强行地把自己的主观要求加到孩子的身上,孩子稚嫩的肩膀还承受不了成人对生活的理解。我们是无法用鞭子把孩子赶入天堂的。

      我想起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讲的一个故事。一个外号叫郭橐驼的驼背老人,以种树为职业。经他栽种的树木,不仅成活率高,而且生长茂盛,结的果实又早又多。有人暗中观察模仿他的方法,却怎么也赶不上他。于是向他请教种树的方法,他便介绍说,我栽种树木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诀窍,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它尽性生长罢了。栽种时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栽好以后就不要再去动它。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管。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卷曲,培土不是过分就是不够。因为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栽种完以后,早晨去看看,晚上又去摸摸。甚至抓破附皮来查验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看看培土是松是紧,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爱它,其实是害了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