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不少学生家长,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他们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不断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引导教育孩子,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用现代教育的理念指导家庭教育,让子女从小就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进步。 但是在目前的各种家庭教育方式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有的过高期望,过高要求,不切实际;有的粗暴管理,不讲民主;有的放任自流,糊涂发展;而较为普遍的是过于溺爱,包办一切。正如马克思所说:“还有什么比父母中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它的光焰照耀着我们心灵深处的意向。”爱子之心,人皆有之。溺爱,出于父母的本能。高尔基有过一句话:“爱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的事。” 现在,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这独根独苗,往往是家庭的“中心”、“小皇帝”、“小公主”。在家中的地位往往在父母之上,甚至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围着孩子一个人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不待言,鸡蛋尚需剥了壳,橘子要等抽了络方启尊口;无微不至的为人父母者惟恐心肝宝贝多走几步累了身子。“上学放学接送制”执行得比任何单位的规章制度都严格;为数不少的家长,宁可自己勒紧裤带,也要让孩子的物质消费大踏步跨过“初级阶段”而享受“小康生活”——年终压岁钱一掷数百,有的玩具多得能办个展览。 有时夫妻间唇枪舌战,争论不休,难解难分,结果小宝贝一锤定音,双方都表示服从。难怪有的老人哀叹说,我不要儿子把我当老子养,我只要他把我当儿子养。家庭关系如此颠倒,令人悲哀。 父母疼爱子女,本来自古而然,无可非议,本意是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但是任何事情总有个“度”,父母关爱子女,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已经有悖初衷,思想上放任,使子女骄横跋扈,惟我独尊;物质上过优,使子女意志薄弱,不思进取;学习上辅导陪读,使子女学而不“习”,智力蜕化;琐事上包办代替,使子女养尊处优,即使力所能及也四体不勤。社会上贵族学校的面世,豪华公寓的出现,斗富现象的滋生,对溺爱子女之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不及时敲响警钟,将会贻误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后果不堪设想。 如何教育好下一代,怎样正确关心、爱护少年儿童,使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怎样纠正溺爱型家教,正确、适度施爱于下一代,古今中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结合我们的实际,学习,借鉴,为我所用,肯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节制母爱的原则 两千多年前,触龙针对赵太后搦爱儿子长安君不肯让儿子做人质求救兵时,用巧妙的方法说服赵太后,提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至今还发人深省。诸葛亮不能说不爱子,他写出著名的《诫子书》。毛泽东对他与杨开慧所生的儿子毛岸英不能说不爱,毛岸英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回来,毛泽东却把他送到延安地区劳动模范身边学种田。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过:“我的母亲和别人的母亲一样,也有对子女的‘母爱’,但我的母亲给我的母爱是有节制的,她主张我早日离家独立。现在我认为,这就是她关心我的一种表现。她的决定是明智的,她的貌似坚硬的心并非不温柔。我们需要母爱,但不需要‘母鸡式’的母爱,我们需要明智的母爱,有节制的母爱。” 明智的母爱就是“为之计深远”。滥施其爱,看来是爱,实则是害。这种明智的、有节制的爱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把孩子看成是家庭的“中心” 诚然家庭内应讲民主,父母对子女要平等相待,不要压制,但是如果走到另一个极端,把子女放在父母之上,一切以子女为中心,那同样也是错误的。孩子是受教育者、受抚育者、未成年者,他们的成熟程度较低,阅历也很浅,围着他们转,只会把他们惯坏。老教育家刘绍禹说得好:“不要太关心儿童。”“太关心了,容易养成孩子相反的自我中心心理。结果变成自私自利的人。”过多的母爱,爱之失度,会使孩子丧失正确的自我评价。 2.要随着孩子的长大渐渐地淡化母爱 教育科学认为,母爱的浓度应与孩子年岁成反比例。父母,也称为子女的保护人。父母对子女保护的淡化可以划出这样一条线索:完全保护——选择保护——微量保护——解除保护(自立)。从1岁到6岁的婴幼儿应处于父母的完全保护之下;7岁到14岁的儿童少年,可以实行选择保护,让他们自己穿衣、吃饭、学习洗衣;实行简单的个人生活自理;15岁到18岁的小青年,可以实行微量保护;18岁以上的青年就要让他们从父母的保护下解脱出来,力求独立。当然这种划分有很大的相对性,究竟怎样,也要因人而异。在这一点上,还是严文井同志说得好:“一个母亲如果能够及时地减少以至取消对自己子女的保护(更不用说袒护和代子女包办一切事),悄悄地注视着他们,而让他们动手去干一切他们自己能够学会干的事,以使他们早日锻炼出独立生存的能力,这实际上仍是出于母爱,一种由理智起平衡作用的现代的母爱。只有那些有知识有远见的母亲,才能给予这种母爱。” 二、适度满足子女需求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