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娜娜忧郁的眼神里,上学的日子似乎漫漫无尽头。生性腼腆的她是班上人皆可欺的受气包儿,整日愁眉不展,泪眼汪汪。她原本性情孤僻,谁知唯一的好友偏偏举家南迁,撇下可怜的娜娜,从此更显孤单。没有人向她伸出援助的手,封闭内向、郁郁寡欢的性格也使同学们对她避而远之。 娜娜的泪水刺痛了家人的心。眼见女儿形容憔悴、茶饭不思,父母心急如焚,却又苦无良策。他们轮番劝娜娜,放宽心胸、广交朋友,不要理会那些恶作剧的捉弄。可这套老生常谈并未起作用,她非但愁云不散,反而情绪更加低落,直至发展到厌学、辍学的地步。 家长,绝不轻言放弃 一筹莫展之际,心理医生的一席话令娜娜的父母茅塞顿开: “对一般孩子而言,你们的教导是明智有效的,但对娜娜却不然。她的心理状态失常,无法按照你们的愿望去做。当务之急是给予她勇气、力量和信心。只有当她自我感觉良好,并发自内心地喜欢和接受自己时,她才会尝试新的努力。” 娜娜的父母如获至宝,并立即付诸行动。他们惊喜地发现,女儿真的变了。笑容重新绽放在她可爱的脸上,她变得开朗多言,仿佛卸掉了沉重的枷锁。在父母的鼓励下,娜娜报名参加了向往已久的笆蕾舞培训班,辅导老师的赞赏使她信心倍增。因为她酷爱阅读,父母还把她送进了“少儿名著欣赏班”。在那儿,娜娜如鱼得水,以书会友,终于有了自己的朋友圈。而最令父母宽慰的是娜娜的心中重新燃起了对上学的渴望。 换角度,承认与接受 当孩子“失足跌倒”时,每个父母都会“搀扶一把”,但采取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因此而大相径庭。娜娜的父母懂得教育孩子的关键一课,是承认和接受孩子的真实面貌。 要知道长期不被认同的孩子只会做出两种反应:或自卑自贱,把父母的否定内在化;或奋起反抗,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无论哪种结局,都导致家庭产生消极、对立的气氛。自我否定使孩子一蹶不振,放弃努力,走向恶性的循环。而据理力争则被父母视为蓄意作乱,罪加一等,进而诱发新的冲突。 五大方法,找回信心 如果是这样,父母大可不必灰心、气馁。不妨换个角度,以现实、从容、乐观的态度重新去审视你的孩子,你会找到一种全新的感觉。切记以下要点: 一、把“焦距”瞄准孩子的优点。优良的素质需要悉心的发掘。你可能注意到孩子的口才,却恰恰忽视了他还是个出色的听众。即使消极的性格往往也藏着积极的成分。例如多愁善感的孩子大都善解人意。不要想当然地漠视有益于孩子成长的个性品质,也不要因你的价值取向而扼杀孩子的某种天赋。 二、尊重孩子的所思所想。因为他是独立的人,不要下意识地用自己童年的经历去揣度孩子的内心,这种先入之见并非孩子心理世界的真实写照。试问自己:我是否小题大做了?童年的阴影是否让我神经过敏了?我为何会反应失常?或许孩子另有其想法?请警惕下述征兆:1.你自信对孩子的思想一览无余,而孩子却拒不承认;2.你言必云“我们如何如何”,而实际所指却是孩子;3.你让孩子充当不适宜的角色,诸如知己或代言人。 三、调整你的期望值。对孩子的判断失误往往会导致期望值过高,使孩子力不从心。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诸如不要让生性羞涩的孩子活泼大方,让音乐兴趣平平的孩子坐不离席地听完一场成人音乐会,强迫没有睡意的孩子立刻入睡,等等。 四、假设孩子是无辜的,以宽容之心去揣测孩子的动机。事实上所有孩子都愿意取悦于父母。只有善于透视孩子的真正动机,才会易于接受他的所作所为。尊重孩子的选择也同样重要,不要以自己的好恶规范孩子的行动,做出一点让步,给孩子一分轻松和自由。 五、避免使用泛泛的赞誉或批评之词,要使之具体而富于针对性。“你真捧!”或“你真差劲!”是家长们的惯用之词,殊不知它给孩子造成了无形之中的压力,使其渐渐丧失了清醒的自辨力。正确的评价原则应是:对事不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