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写这篇稿子的时候,看到一则令人痛心的报导:一位10岁的男孩,仅仅由于没有完成老师留的作业,被父亲活活地打死了。肯定这位父亲的本意不会是想打死孩子,他是想“教育”儿子好好学习,采用的是用钢管暴打的方式。类似的报导,经常见诸媒体。“暴力教育”发生在父亲身上的居多。社会上,也有的父亲以“放任”的态度对待孩子,不管不教,不闻不问。这样的父亲,放弃了教育子女的职责。他们可能是受了所谓“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的影响,其实,那是讲在过去的社会里,男人在外边做事多,女人在家里做事多,并不是说教育子女的事情男人不要管。我们不是还有“养不教,父之过”的古训吗?还有的父亲虽然不用暴力,却整天摆出“严父”的样子,居高临下,动辄训斥孩子,从来不给孩子好脸色(也有人称之为“冷暴力”)。当然,相当多的父亲能够民主、平等地与孩子相处,努力学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不断寻求好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家庭教育取得良好效果。无数事实证明,良好的父教,对于子女成人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个男孩或女孩,被父母双双领着小手,快乐、幸福地向前走。家庭教育何尝不是如此。一个孩子,父亲、母亲,共同引领孩子健康成长,任何一方教育的缺失或失误,都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北京教科院徐应隆研究员(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中徐校长的原型)曾经做过调查,97%的“三好”学生出自民主、和睦、教育有方的家庭。笔者在主持一项教育部的家庭教育课题时,对幼儿园、小学、初中学生父母影响力进行过大样本量的调查,发现了很值得思考的现象:从5岁到小学3年级,孩子愿意听母亲教育的比例高于父亲很多,在3年级时达到了高峰。3年级以后,母亲的教育影响力急剧下降。到了初中2年级,愿意听父亲教育的比例已经超过了母亲。如果画出坐标图来,母亲是一个抛物线,父亲是缓缓上升的斜线。这个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母亲们需要在孩子上小学以后不断调整教育孩子的内容和方法,不能把“养育”的优势过多地带到教育行为中来,过分的“无微不至”是渐渐长大的孩子所反感的。而父亲,则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重要影响力,尽早拿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教育孩子。 现在,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于是,对家庭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做一个能够科学教子的好父亲很不容易。在此,我想给父亲们提出几点建议。 一、修身,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 父母的“成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修身”,在品格上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一个是学习,要读书、看报,以多种方式获取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使自身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父亲修身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克服“自居心理”,善于与孩子沟通。调查发现,太多的父亲,不善于与孩子沟通。生硬,冷漠,过于严厉是不少父亲的通病。不能沟通,就不能理解,不能理解,就难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学习,必须高度重视。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有一次,我在一所小学找了5位家长座谈,他们都抱怨孩子学习不努力,作业不好好做。我问他们:“请告诉我,这半年之内,您读了什么书,家里订了什么报?”5位家长中只有一位读了1本书,1家订了报纸。不难想象,父母不读书,却要求孩子好好读书,必然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网上有一则消息:以色列人平均每年每人读书48本,俄罗斯人每人每年读书27.8本,中国人每人每年读书2.8本。差距之大,令人吃惊。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儿童心理方面的书是必须读的。 要使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必须认真修身、学习。鉴于父亲对孩子的影响随着孩子的成长越来越大,父亲在修身、学习上要起带头作用。 二、变粗心为细心,进行“润物无声”的教育。 提高教育实效,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就是“强化教育目的,淡化教育痕迹”。 做父亲的,往往比较粗心,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比较简单。孩子有了毛病,摆出一副“教育”的架势,粗声大气,狂风暴雨。小孩子被“吓住”,大孩子特反感。教育的可接受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教育的架势越明显,越容易引起逆反心理。 父亲的细心反映在很多方面:注意体察孩子的情绪变化,推心置腹地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困难,并有效地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多与孩子共同进行文体活动、读书活动;关心孩子班级的发展,有为孩子班级贡献力量时当仁不让;及时与老师沟通信息,让孩子参与并发表意见;如果长时间离家不能接触孩子,要尽可能利用多种方式与孩子联系;重要的节日,儿童节、青年节,孩子的生日,要有孩子喜欢的祝福礼物,等等。 当然,细心不等于婆婆妈妈;“润物无声”也不排斥必要的“响鼓重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