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迅速通过电视、报纸等宣传途径进入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单位刚刚开完“节约”会,为了节能,办公楼走廊的灯变成了一亮三暗。下班回到家,我一眼看到了正对门墙上挂着的电子表,美丽的彩色风景流动交错着,好看归好看,太费电了,于是抬手就把它的电源插头拔了下来。正在写作业的儿子抬起头,疑惑地看看我。“以后就不开了,省电。”我解释说。“小气鬼。”儿子小声地嘟囔了一句。平时我给儿子的印象是要什么买什么的大方妈妈,“节约教育”对儿子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一下子对儿子讲“节约”,他理解接受起来真的有点儿困难。 经过几天的细心观察,我在家里发现了不少应该节约的地方。于是我在纸上列出了若干条“家庭节约规定”作为《节约公告》,并把它贴在墙上最醒目的地方,督促儿子、老公还有自己去执行。 可是没有想到,儿子并不买我这些“节约规定”的账,偷偷打埋伏,跟我进行游击式的对抗。这可怎么办?老公看着发愁的我,说:“老板给你发奖金,你高兴不高兴?”“那还用说,当然高兴。”“那就给儿子发奖金试试。”“这是什么招儿,不是把孩子教成唯利是图的人了吗?”我不满地说。老公自有他的一套“歪理邪说”:“在美国有一种教育理念叫‘兴趣教育法’,就是从激发孩子的兴趣入手,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他才愿意去做,也才更容易接受其中的道理。”我半信半疑,但还是决定试一试。 于是我们家的《节约公告》又有了补充说明: “即日起,马小原(我儿子的名字)看完电视或用完电脑主动拔掉电源插头,一次奖励人民币1角;洗脸由用洗漱池改用脸盆,并且将用过的水冲洗坐便器, 一次奖励1角……违规一次罚款2角。爸爸妈妈如果违规一次罚款5角。大家互相监督。” 别说这招儿还真灵。那天看完电视,儿子主动去拔掉电源插头,然后回头看看我。我当然说话算数,把早已准备好的硬币送到儿子手里。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儿子做得很好,储蓄罐里的硬币越来越多,他摇晃着储蓄罐,抿着嘴乐。一天,我因为急着接电话没有关紧水龙头,被儿子发现了,只好乖乖地交了罚款。 这个节约奖惩制度激起了我们全家的节约热情。以前我和儿子打球的时候都要买水喝,现在我们是用使用过的饮料瓶子带水,既卫生又省钱。儿子的中性笔写不出字了,要买新的,我给儿子算了一笔账:一个笔芯5角,一支新笔2元,换芯不换笔能省1.5元。我把节省的1.5元又奖励给了儿子。渐渐地,儿子也开始找节约的窍门了。开学的时候,学校发了新书,以前包书皮都要用专门的带卡通图案的书皮纸,1元钱一张,至少要用6张,花6元钱。星期天,儿子陪我到单位取东西, 看见纸篓里丢弃的白色包装纸,便问我:“妈妈,这样的纸还有吗?”我说:“有啊。”“妈妈,你们要是不要了,就给我包书皮儿吧。”“好呀!别说,用这种纸包书还真是又结实又光滑。我们的马小原真是个有心人呀!”省下的6 元钱我又放进了儿子的储蓄罐。 我们家的节约奖罚制度执行了1个月之后,儿子的“收入”已经是一小笔财富了。 那天,儿子捧着沉甸甸的储钱罐问我:“妈妈,以后你还会这样奖励我吗?”我抚摸一下儿子的头,没有直接回答儿子的问题:“儿子,你知道节约是为了什么吗?”儿子挠挠头想了想说:“是为了省钱吧?”“不对。”我继续说,“节约不全是为了省钱,而是把有限的钱和资源用到更有意义的地方。”儿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接着,我给儿子讲了一些我们国家能源短缺的现状,又把报纸上报道的一些资料拿给他看:“如果我们能做到每天随手关灯、关电器,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把空调温度上调一度,中国目前大约有3.74亿个家庭,以每个家庭平均每年节电120度计算(每月省10度),每年就能为国家节约450亿度电。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0.8吨好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资源,减少35%的水污染。如果全国每年1400万吨废纸能够回收利用,就可以生产1120万吨好纸,少砍2.38亿棵大树,节省4200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儿子看完后惊讶地问:“这是真的吗?”我说:“当然是真的。节约不仅是省钱,节约更是在创造,所以节约不仅是把资源用到更有意义的地方,节约本身就很光荣,很有意义。”儿子很认真地点点头:“妈妈,我想用这些钱买《鲁滨逊漂流记》,这算不算是有意义的事啊?”“当然是啊,明天妈妈就陪你买书去!” 现在,我们家的节约奖惩制度已经停止实行了,因为节约已经成了儿子的一种自觉的行为。物质奖励只是一种手段,而“节约”这种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培养才是最终的目的。对此,我由半信半疑,变为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