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从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逐步适应社会生活,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少的角色,而每个角色又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社会学称之为“角色集”。一个人所担负的“角色集”又是与另外一个人的“角色集”相互联系的。人与人的“角色集”虽然客观存在,但并不是人人都很清楚、明白,需要我们的家长和孩子共同来学习和探讨。 孩子的各种社会角色的性质和特征 1、孩子作为子女的社会角色具有不可选择性和终身性。在每个家庭,虽然并非每个子女与父母都存在血缘关系,但子女这一社会角色还是具有不可选择和不可替代这一特性的。从子女降生于家庭那天起,不管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一经确立便无从选择。无论家庭发生怎样的变故,子女与父母的关系都是无法解除的。另外,不管子女年龄有多大,是否为人父母,是否年老退休,只要在父母面前,子女永远是子女,其社会角色永远不会改变。 2、孩子作为学生的社会角色具有法定性和阶段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不管是哪个地域哪个民族的人,只要孩子到了上学年龄都得接受义务教育——国家以法定的方式规定了每个适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尽管“终身学习”已是一种社会思潮,但作为“学生”的专门的学习,其社会角色还是具有法定性和阶段性。 3、孩子作为公民的社会角色具有基础性和成长性。孩子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没有孩子,就没有未来社会。所以,每个孩子一生下来就不是单纯的独立存在,而是家庭、国家、民族、未来世界的人。孩子随着年龄、知识和阅历的增长,其扮演的社会角色将不断增加,其担负的社会责任也将不断增加。 帮助孩子明白各角色权利与义务间的平衡关系 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任何角色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平衡的,享有了一定的权利,就必然履行一定的义务。在家庭中,子女具有享受父母关爱的权利。父母的关爱包括给子女受教育,受保护的权利,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给子女物质、精神方面的满足,使孩子身心各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子女享受了父母的这些关爱,就应该对父母尽自己的义务。子女所尽的义务包括: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珍惜父母的爱和关怀,把父母的关爱牢记在心,从小知道感恩,长大后尽力赡养父母等。在学校,孩子作为适龄儿童,理应享受国家的义务教育,做老师的学生,接受老师的文化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同时,作为老师的学生,也应该认真履行学生的职责,刻苦学习,珍惜学校的美好时光,圆满完成老师交给的各项学习任务。孩子作为社会的一员,享有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分享公共资源,使用公共设施的权利。同时,孩子也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爱护公共设施、节约公共资源的责任。 由此可见,每个角色都是围绕权利和义务展开活动的,孩子享受了什么样的权利,就必然要尽什么样的义务。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应该给予他们权利和义务方面的教育。 让孩子时刻都有角色意识 孩子的角色意识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角色意识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帮助孩子明确“我是谁”。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面对形形色色的环境和人,孩子经常都会搞不清“我是谁”,就是我们成年人,在随时随地都存在的角色变换中,有时也会搞不清“我是谁”。如果角色认识模糊、不恰当,就会出现角色扮演失误的危险。所以,家长从小就应让孩子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弄清“我是谁”。 其次要帮助孩子分析环境,找到环境与角色之间的谐调关系。孩子知道“我是谁”后,就要分析环境,寻找“我”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点,让孩子有意识地在衣着仪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都与所处的环境谐调一致,给人一种成熟的感觉。 再次要帮助孩子扮演好角色,体验“成功”。要让孩子成功地扮演角色,首先得帮孩子明白社会及他人对这个角色的期待;其次得对所扮的角色有很高的领悟,即对角色的评判能以社会、他人的评判标准为准,而不以个人的评判标准为准;最后是对角色的成功实践。对角色的实践是对角色的领悟的进一步发展,其要求是在实际行动中把所领悟的角色成功地表现出来。在一般情况下,对角色的领悟与对角色的实践是一致的。 对孩子的具体的角色教育 对孩子的具体的角色教育就是要孩子明确自己所扮的多重角色,承担起相应的多重责任和义务。 第一,父母的孩子——尊敬长辈,持家兴业。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承载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期望。然而,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只重视对孩子的知识、才艺技能的培养,对孩子“光宗耀祖”、“成龙成凤”的期望过高,而对孩子的思想品德、生存能力的培养却不加重视,许多本应让孩子自己做的事,父母、长辈都乐于代劳。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淡忘自己的家庭角色,觉得“家人为我做任何事情都是天经地义的”,自己用不着尊敬长辈,更用不着对家庭做点什么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有些家长,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毫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使孩子不知道生活的艰难,不懂得日常的节俭。孩子独享独占、唯我独尊习惯了,就不会有“我是家中的一员”,应为家庭分忧解愁的责任意识。 所以,在家庭中,父母应引导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分担家庭责任,强化孩子应尽义务的教育。要帮孩子树立家庭是一个共同体的概念,让他们心中装着爸爸、妈妈、奶奶、爷爷……懂得尊重他人的权益,知道为他人服务。比如,尊重祖辈看电视、健身、娱乐、休息的权利,不要父母、祖辈为自己做这做那,反而多为家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等。让孩子勤俭持家,从小就有对自己的前途、命运负责,对父母、长辈的幸福安康负责,对家庭的长久兴旺发达负责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