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小学生的家长整整两年了,我不想回首其间历程的纷繁多姿,也不想历数若干一言难尽的收获,只想以自身的深切体会,提出一个当前家庭教育急需倡导的价值取向——合适,即,家庭教育没有最好,也没有更好,唯有“合适”值得追求,而合适的家庭教育对每一个特定的孩子而言,就是最好的。 恰当的“自我认识”是家庭教育的基石 在每个母亲的潜意识里,恐怕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可爱、最聪明、最能干的那一个,即使暂时不是,也不甘心承认孩子没有这样那样的潜力,所以高估孩子、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待,可能是当代家长尤其是母亲的通病。相比之下,周围的人包括更为理性一些的父亲,往往对孩子的评价要客观一些,对孩子的不够优秀、不够突出更容易表现出宽容与接受,而母亲们往往在付出了很多“陪读”精力的同时,由于缺少足够的冷静与平和,常常对孩子更为苛责,显得心浮气躁,甚至气急败坏。这里,合适、恰当的“自我认识”(特指对自己孩子的认识)显得特别重要,堪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石。 身为教育理论工作者,我深知上述道理,但面对自己孩子时,仍经常做不到心平气和、实事求是——时而为孩子表现出的一些才华而自得,时而又为孩子的无能、懦弱而懊恼。儿子是个比较文静的男生,学习、纪律等一般不需要我太多操心,但体育、文艺以及公众场合的表达能力等方面经常让我沮丧不已。曾强迫他学习了一年之久的乒乓球,由于进步太慢,便经常责怪他不够努力,每每训得他垂头丧气。后来,教练从专业的角度给我分析,其实以孩子天赋的体育基础看,取得这些进步已经凝结了他相当多的汗水,在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地位上,他依然能快快乐乐地坚持到现在,无论从协调性还是毅力等方面的发展看,都非常值得肯定。我这才感到了些许释然,由此反思到自己的许多所谓“教育妙招”,也许并不真的适合我这个特定的孩子,譬如要求他每天写日记,一周写一篇作文等。有些期待与要求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会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以往我会简单地归结为自己和孩子的毅力不够,细想起来,可能根源是没能恰当地评估孩子现有的水平,对他的期待尚不够合适。心理学的多种研究早已表明,适当的期待可以维持孩子学习过程中必要的紧张度,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反之,期待过低缺乏足够的动力,期待过高则容易引发焦虑情绪,甚至导致相应的心理障碍,效果适得其反。 有好书相伴的成长空间更加纯净 这两年,我自认为最大的责任与乐趣在于陪伴儿子寻找适合各个时段阅读的书籍、报刊。到书店、图书馆去买或借书并不难,但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书城中,搜寻到最适合自己孩子这个时期阅读的书籍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总结而言,我的“搜书”经验是,“下水阅读+同伴互动+专家引领”,可能是比较快捷的通道。 所谓“下水阅读”就是父母亲回归儿童的心态,把希望孩子读的书自己认真读一遍,如果连自己都吸引不了,实在不必因为其他的所谓价值而强迫孩子阅读。这种阅读方式还有一个方面的好处,就是容易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读那些大人们常常感到费解的“怪书”,如惊悚小说为什么在高年级孩子中流行,马小跳系列图书为什么特别吸引10岁左右的孩子。说实在的,“下水阅读”给了我这个远离童年的成人很多难得的快乐,当我和孩子一起为马小跳的趣事而开怀大笑时,当我陪孩子为“快乐星球”中的孩子们牵肠挂肚时,我仿佛也回到了难忘的童年。好书应该是可以穿越年龄、穿越身份,甚至穿越时代的。为此,建议每一位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家长都能尽量陪自己的孩子读一点书,这样,建立在共同阅读基础上的交流与指引一定更为深刻与有效。 所谓“同伴互动”就是发动同辈群体的力量,让孩子多与身边的同学、伙伴交流读书的体会,分享搜索到的好书。“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孩子也是这样,当他读到一本特别喜欢的书时,最想告诉的就是自己的同伴,而来自同伴的“传染”,往往比家长、老师的推荐更为有效。我便经常鼓励孩子与同伴互借书籍,或者干脆约好一起去挑书,遇到好的丛书,还特地让孩子与同伴分别买其中的分册,分头阅读完之后互换。有的家长会担心这种互动的负面效应,担心孩子跟着同伴看闲书,甚至是“坏书”。我觉得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但其实往往是成人的“自作多情”、“杞人忧天”。事实上,孩子对书籍的判断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凡是大多数孩子长时间喜欢的,肯定有一定的道理;反之,有些书籍即使是名著、富含所谓教育价值,但如果孩子不领情,成套地买回去,往往也就是家中的摆设。好书首先应该是能吸引读者的,何况,家长自身也可以加入这种互动,适时发挥“首席”的作用,引领这种互动的方向与质量。 所谓“专家引领”就是利用国内外儿童阅读专家的研究成果,走优质阅读、品位阅读的道路。专家推荐的书,立刻使我们家的阅读视野开阔了许多,水准也不断提升。《时代广场的蟋蟀》、《小王子》等国外获奖小说、经典童话虽然暂时还不是特别适合我孩子阅读,但至少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储存。这些年我还陆续储存了《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等国内知名少年小说,希望为孩子成长的明天留出一道更为纯净、正气的空间。我坚信“阅读的能力某种程度是孩子智力的基本表现”;我更坚持,儿童良好的品性之形成,也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阅读的质量。因为,与好书为伴,学坏的可能就少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