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教育 孩子成长的阳光

——桑标教授访谈录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长

内容提要:

理智面对孩子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6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有资料显示,目前不少中小学生都有挨打被骂的经历。这类“棍棒教育”就是教育专家们所说的缺乏理性教育的一种表现。那么,家长们的教育缺乏理性有何弊端?它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理性化?近日,华东师大桑标教授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为广大家长作了具体点拨。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从概念上说,什么是缺乏理性的教育?生活中,哪些家教情形属于缺乏理性的教育?

      桑标教授答(以下简称答):理性就是指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那么,缺乏理性,就是指缺乏这种控制能力。就家庭教育而言,缺乏理性的教育,也就是不能从理智上控制自己的教育行为,而且不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给孩子带来的感受,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克制自己的任性。

      具体地说,在确立家庭教育目标时,家长总是从自身考虑出发,以自己的经验和爱好作为依据,而很少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水平以及社会的需求和现实的可能性等,所以出现目标定位过高等现象。在家教理念上,只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忽视孩子的心理素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在家教形式上,或过度保护,或过度严格,或过度放任。为了达到自己的教育目标,有些家长甚至对孩子进行语言刺激、体罚,强迫孩子干他不愿意干的事情等等。诸如此类,都是缺乏理性的教育。

      问:您说的这些现象在不少家庭都存在,为什么家长们在教育子女过程中,会出现不理智的行为?

      答: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当前的父母都将大量的财力、精力放在教育孩子上,但不少家庭都存在着“重教不会教”的现象。由于家长们比较欠缺科学的家教知识,往往凭着传统的育儿经验和个人直觉教育孩子,有时还将教育手段情绪化,以致家教步入误区。

      首先是家庭教育目标缺乏理性。据我们调查所知,不少家庭在确立对孩子的教育目标时,父母总是以自身的经验和爱好作为依据,而很少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以及社会的需求、现实的可能性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家长们的普遍心态,所以出现目标定位过高现象。有一项调查结果表明,90%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读到博士。这种高目标要求,导致孩子心理负担过重,个性发展不健康。

      其次是家庭教育内容欠合理。缺乏理性的教育目标,必然导致教育内容的不合理,这个问题在当前城市家庭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家长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忽视孩子的心理素质;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轻视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另外,教育方式欠科学。当前的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存在许多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过度保护型,主要表现为家长不注重孩子自立意识、自理能力、自我判断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无原则地包办代替,使孩子形成依赖、胆怯、不善于与人交往或霸道、蛮不讲理等特点;二是过度严格型,主要表现为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限制过多,忽视孩子的独立性,对孩子进行严厉的管教和强迫的教育,使孩子形成怯懦、盲从、消极、不诚实、缺乏自信等性格特征;三是过度放任型,主要表现为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使孩子形成不守规矩、懒惰、行为散漫、缺乏责任心等特点。

      问:缺乏理性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不利的影响?

      答:学术界称我国家庭中存在“小太阳”和“大太阳”现象。有意思的是,在生活方面,成人围着孩子转的“小太阳”现象,其实只是独生子女教育的表面现象;而在教子方面,父母将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强加于孩子身上的“大太阳”现象,似乎更为普遍。这也是许多问题的实质所在!下面我仅仅就缺乏理性教育的一种形式——家长的“任性”现象作一些分析。

      可以说,正是父母的自以为是和“任性”导致了“大太阳”现象。父母的“任性”往往持续时间长,对孩子的影响大,这些影响以负面效果居多,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第一,父母“任性”易导致孩子的心理逆反。我们研究发现,逆反心理已成为不同年龄孩子的普遍现象,而父母源于“任性”的过分关注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不少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太尽心尽力地替孩子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以至于年龄不大的孩子,也时不时地冒出几句“真没劲”“爸爸妈妈真烦”的感叹来。的确,明明是孩子“温饱该自知”的事,父母还安排他吃这个、吃那个;应该是孩子自己做的功课,父母也不由自主地凑上去陪读、检查;该孩子自己走的未来道路,父母也早早地为孩子设计好了,不管孩子愿不愿意,都得去走……父母一味地“包”,一个劲儿地“围”,一厢情愿地“堵”,自以为是对孩子的爱,然而让孩子缺失了对自己的责任感,更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第二,父母的“任性”易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心与创造力。对孩子要求严格的父母通常不能容忍孩子在生活中的细微差错,有时父母还会抓住那些“小辫子”不放,以此来教导孩子,而对于孩子取得的成功,父母通常不屑于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因为在父母眼里这点小事岂能算得上成功。这样的结果是,为了避免父母的消极评价和不满,孩子不得不迎合父母的愿望,并由此变得患得患失、瞻前顾后,这样的孩子,自信从何而来?他又怎能发挥出个体的创造性?

      第三,“任性”父母往往言传与身教不一,使孩子无所适从。在习惯上,我们总是认为只有当我们认认真真地告诉孩子、教孩子什么东西的时候,孩子才是在学习,而儿童的思维特点及其好模仿的本性,决定了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任性”的父母常常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而对自己,在态度和行为等要求上会有所不同,甚至是“自由主义”,更不必提“天天向上”了。父母的言行不一致,以父母为榜样的孩子则会无所适从,不知到底是该听父母的教导,还是学父母的行为。更多的时候,孩子还是“眼见为实”,照着父母为人处事的方法去做。所以说,父母若要“任性”地希望孩子怎样做,自己首先得做出表率。“身教重于言传”,否则,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