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作 者:

作者简介:
韩晓燕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文出处:
社会观察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6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健康快乐与分数成绩

      在我进行家庭治疗时,经常会出现以下的对话场景:

      父亲:“我只要儿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他在学校里过得轻松开心是最重要的,没有必要老是盯住他的分数成绩,等到他大一些开窍了,成绩自然而然就会上去的。”

      母亲:“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就会被老师说,会被同学看不起,还会快乐得起来吗?如果小学里成绩不好,就考不进好的初中,初中再不好就上不了市重点、区重点,那就可能考不进大学。现在这个社会没有大学学历怎么能找到工作呢?如果那样的话他现在的轻松快乐还有什么意义呢?”

      健康快乐与分数成绩,确实是每一个学生家长的两难和困惑,有时简直就如同鱼和熊掌那样不可兼得。为了使孩子在竞争中取胜,父母们竭尽全力,从胎教到学龄前教育,从钢琴、绘画到奥数、ENBA,都是为了孩子能在学校里取得好成绩。于是,幼小的孩子被牵着到处“学艺”,每天按时锁定在钢琴前、书桌旁,而父母便在这一过程中早早地扮演起老师的角色,在尚未真正学会如何做父母的时候已经当起了老师,眼睛再也离不开孩子的分数成绩。

      诚然,我们经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话并没有错。但是,父母是以父母的身份和角色成为孩子最独特的老师,最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这也是父母亲职的根本。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部独特的天书,就如同全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作为父母,必须练就一双读懂这部天书的天眼,然后给予无条件的爱、欣赏和鼓励,使孩子成为自信、快乐、有爱心、负责任的人。

      在孩子的教育中,一味地追求孩子的分数成绩而忽视其健康快乐是一种误区,但将孩子的健康快乐与分数成绩对立起来同样也是一种误区。做到理智、平衡地对待孩子的健康快乐与分数成绩,是成为好家长的一个方面。为此,笔者建议:

      ●孩子的健康快乐是父母亲职过程中的永恒关注,也是最重要的亲职内容和目标。

      ●对分数成绩的关注程度取决于孩子的年龄、能力和承受力,更多地注重孩子的纵向发展和进步,尽量避免与同学的横向比较或攀比。

      ●在孩子的学习中注重知识点的掌握,有的孩子分数成绩不理想是因为粗心大意,而知识点是掌握的,但有的则是因为知识点的脱节,如果是知识点脱节就必须引起父母的足够重视,不然会使知识点差距越拉越大,孩子上课时听不懂新知识而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动力越来越低,最后跟不上同年级的教学进度。

      ●孩子成长过程中自信心是最重要的,因此,父母要时刻关注分数成绩是否影响到了孩子的自信心,以及与周围同伴群体的关系。有的孩子即使成绩欠佳但依然非常自信,同伴关系也非常好;但有的孩子成绩不理想便失去自信,且影响到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引起父母的重视。

      老师的助教与孩子的父母

      当你下班回家,看到放学后的孩子正在看电视,你会不会不假思索地冲口而出这样的话:“怎么又在看电视?!作业做完了没有?”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其实蕴涵着角色的错位:你究竟是孩子的父母,还是老师的助教?

      当孩子跨入校门成为学生,家长就自觉不自觉地当起了老师的助教,每天晚上不仅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甚至还批改订正,不允许孩子的家庭作业有错误。校方和老师也把家长当作助教,学生上课纪律不好、回家作业完成得不好、学习成绩不好,一律找到家长“告状”,要求他们负起责任。这样,在父母对孩子分数成绩的期望这一内因与学校和老师要求父母帮助管教学生这一外因的共同作用下,父母就成了老师的助教。

      本来,在孩子的教育道路上,父母成为老师的助教是无可厚非的,家校合作是成功教育的基础。问题在于,父母在成为老师的助教以后,却放弃了自己的首要角色和职责,那就是父亲和母亲。助教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功课和成绩,而父母最为关心的是孩子的心情和感受。作为父母,你进门后的第一句话可以是:“你在看你最喜欢的节目吗?今天过得好吗?学校里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吗?”

      许多父母在孩子婴幼儿时曾给予无条件的爱和关心,但随着孩子踏入校门,他们的眼睛就开始紧盯在孩子的成绩和功课上,导致了父母角色与助教角色的混乱,甚至以助教角色代替父母角色。因此,在对有心理困扰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家庭治疗时,我常让孩子去寻找父母,这是指功能和职责意义上的父母,而不是结构和生理意义上的父母。好家长是指能很好地行使父母的功能和职责的家长,为此,笔者建议:

      ●家长首先必须行使作为父母的职责,发挥父母对孩子无条件地爱、关心和支持的功能。

      ●根据孩子教育过程中的困难和需要,家长可适当地承担老师助教的职责。

      ●当助教角色与父母角色相冲突时,家长应放弃助教角色而承担父母角色,例如当老师“告状”说孩子上课走神或成绩下降时,父母首先应该关心孩子上课时的心情以及成绩下降的原因,而不应该立即责骂孩子。

      奖什么?罚什么?

      有的家长自以为是,居高临下,要孩子把自己的话当作“圣旨”,不容商量地“领旨”;而有的家长则对孩子纵容溺爱,有求必应,任孩子讨价还价。前面一种家长只强调父母权威中硬的规则一面,容易造成与孩子的疏离;后面一种家长只注重父母权威中软的支持一面,容易导致与孩子的缠绕。事实上,孩子的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都与父母权威中这两个方面的失衡有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