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预防孩子童年恐慌的主角

——访孙云晓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少年儿童研究

内容提要: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2000年被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标兵”称号。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6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为面对巨大的压力,不能够理解和承受,而产生的较强烈和较持久的焦虑心态。

      弓:现在交赞助费上学的事情比较常见,并不一定都会发生秀秀这样的悲剧。有的孩子的想法可能是:父母花了这么多钱,我要好好读书,报答父母。每个小孩的抗压能力是不一样的。

      孙:并不是所有的压力都能让孩子产生恐慌,包括成绩不好,要交赞助费,面对暴力等。我的定义是: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为面对巨大的压力,不能够理解和承受,而产生的较强烈和较持久的焦虑心态。孩子能不能理解和承受是面对压力时是否产生恐慌的重要因素。

      秀秀为什么恐慌呢?她父母从来没有和她讲过,如果学习不好,父母要花10万元才能让她上好学校,秀秀只是听到父母和别人议论过。因此她就觉得自己学习不好,是差生,如果死了可以给家里省10万元钱。其实,秀秀的父母是开商店的,家里有能力拿出10万元。而且,10万元不是一下交清,至少可以分6年付款。秀秀的悲剧在于她不能理解,她觉得10万元太可怕了。而且,她也没想,其实不上重点中学,也未必就没有出息。没有人为她分析和引导。结果,秀秀陷入了不能承受和理解的重大压力之下,这就是童年恐慌的危害。

      弓:从秀秀的悲剧看,童年恐慌的确和学习压力有关,但是她父母在这么多年的教育过程中没有给孩子良好的引导,比如理解生命的意义等。这会不会也是造成悲剧的因素呢?

      孙:我不赞成把这件事的责任简单地归咎于父母,这样不公平。因为,这种压力是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综合的压力。但是父母的确是失职的。因为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在家庭教育当中应该为孩子分析毕业的状况,面对压力要有信心,不要害怕,压力是可以克服的。这些工作没有做,和孩子没有沟通。孩子的心事父母不知道。孩子自己在黑暗中痛苦地走完短暂的人生。

      弓:您认为童年恐慌集中在什么年龄段?

      孙:童年恐慌是有年龄概念的,在童年而不是少年,主要在小学阶段和幼儿阶段。少年的问题往往是儿童时期造成的。青年的问题可能是少年期造成的。问题都是有一个来源和过程,会不会产生恐慌,也要看成长过程。

      “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是制造童年恐慌的宣言。

      弓:童年恐慌和学业成绩是什么样的关系?

      孙:在目前阶段,多数童年恐慌和学业压力、学业失败有直接关系。童年恐慌的主要来源是学习压力。在中国,这是一个很鲜明的特色。中国的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大,特别容易形成童年恐慌。

      我们有些表面上叫素质教育,实际上没有掌握素质教育的真谛。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可以消除和预防童年恐慌的。所谓素质教育,一定以人为本,针对每个人的潜能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三个区别:面向全体学生,还是面向少数学生;全面发展,还是片面发展;是用多把尺子衡量人,还是用一把尺子。真正的素质教育会让学生了解自己,有效地发展、应对自己面对的问题,这样能从根本上预防童年恐慌。如果加强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便会大批地制造童年恐慌。按我的推断,从比例来说,有10%的孩子特别容易产生童年恐慌。这些孩子有绝望的感觉,对自己的未来一点信心都没有,不相信自己能学好,走不出困境。

      弓:学校追求升学率是造成恐慌的原因之一,这是无奈的现实。

      孙:我不这样看。对老师来说,面对不爱学习的孩子要多给他鼓励,找到适合他的方法,对前途产生信心。比如上海闸北8中的老师,知道一个学生不是在学习上特别发奋的孩子,但她喜欢当模特,老师就为她提供机会,并引导。这就是一个老师好的态度。能发现孩子的潜力,发现适合他的、能实现梦想的路,孩子当然不会恐慌。

      弓:童年恐慌不仅是学业不好的孩子容易产生,那些处处拔尖的孩子是不是也容易产生童年恐慌呢?

      孙:事实正是如此。水平处于两头的孩子最容易出现童年恐慌。有一个概念叫成就焦虑。研究发现,在学习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当中,容易产生成就焦虑,怕自己成绩掉下来。他们的学习往往特别刻苦,一直不敢掉以轻心,惟恐别人超过自己。

      还有,现在出现了压力下移的现象。过去的压力在中学,现在到小学了,到幼儿园了。很多人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质上已变成制造童年恐慌的宣言。

      我完全赞成早期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从正面理解没有错。问题是什么样的早期教育,一定是科学的教育。上海的叶澜教授说,知识教育的提前入侵有可能造成儿童智力上的偏瘫。幼儿园教育决不能小学化,要培养孩子的能力。现在是把小学的课程搬到幼儿园,目的是为了上好小学。这些做法我可以理解,但是容易让孩子感到不能理解和承受,可能还没有上学就厌学了,觉得自己不行。孩子可能被迫学了一些东西,但他的内伤没有人知道,代价是巨大的。同样不能要小学生接受中学的教育。

      扭曲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会使孩子产生恐慌。

      弓:日本、新加坡的孩子学业压力也很大,也要从小上名校的,他们也产生童年恐慌吗?

      孙:中国的悲剧在于父母、老师、社会夸大了学习压力,夸大了学习不好的后果。父母会说“你学习不好,你就完了。你连扫大街的工作都找不到”,把孩子前途说得一片黑暗,毫无希望。其实不是这样的。一个学习不好的人可能在别的方面不错,热情勤劳,能吃苦。在日本,童年恐慌的现象绝对少于中国。因为日本的父母教育孩子做一个平凡的人,开花店,当售货员,学理发,都是有前途的工作。中国的父母要让孩子做非凡的人。中国的父母是追求高学历、高社会地位、高收入。这种高标准既是国情所不能实现的,也脱离了多数孩子的实际水平,特别容易让孩子产生童年恐慌。

      弓:看来,扭曲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会使孩子产生恐慌。

      孙:价值观是指导人行动的思想观念。一定要出人头地是一种价值观,这就是扭曲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有问题的,太重视功名。它是出现童年恐慌的思想根源,是一种历史的根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