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是沟通的前提

作 者:
林格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怎样和孩子沟通(新世界出版社)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尊重使父母走进孩子心灵

      我们更“重视”的往往是自己

      你是否曾细心观察、耐心倾听、用心感受孩子的愿望和要求、欢乐和痛苦、梦想和烦恼?

      你是否只想“认真对待”他的学习成绩?

      你是否对孩子这样说:“我的话,你听也得听,你不听也得听?”如果是,那么再想想你是否曾对你重视的其他人说过类似的话?比如对你的领导、你的爱人,或者你的朋友?

      由此可见,许多时候,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在“重视”孩子,其实,我们更重视的是我们自己。

      在我们重视孩子的学习,希望孩子出人头地的时候,我们往往重视的是自己的虚荣。

      在我们重视孩子的成长,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圆梦想的时候,我们往往重视的是自己的愿望。

      在我们重视孩子的将来,认为“我是在为你好”的时候,我们往往重视的是自己的判断。

      在我们重视孩子是不是“听话”、是不是“守规矩”的时候,我们往往重视的是我们的权威。

      另外,父母们最喜欢扮演过来人的角色了,总是认为自己是为孩子的将来着想,现在孩子不理解,今后肯定会感激。其实,这种想法有很大的逻辑漏洞。

      首先,人最珍贵的财富是生命,而生命的每一段历程都是同样的珍贵和无可取代。让孩子牺牲今天的快乐,换取明天的“可能的”幸福,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其次,人最珍贵的财富是他自己的生命。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皇帝,他们的权势财富都不用说了,但他们就是不快乐,为什么,因为当皇帝不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宋徽宗更想当个词人,明万历更想当个木匠,李后主大约更愿意当个风流浪子。无论一样东西有多好,如果那不是他想要的,对他也没有什么用处。

      所以,各位父母,当你在说“我是为他的将来考虑”时,仔细想想,你可能正在剥夺孩子最珍贵的东西。

      尊重是沟通的前提

      因为只有尊重孩子,你才可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你们之间才可能有愉快的沟通。

      因为孩子希望被重视(你自己也一样),得到尊重和信任的孩子会展现出更多的潜能。

      因为孩子会依照你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他人和世界,不被尊重的孩子往往很难学会尊重他人。

      而尊重应该是全方位的。

      时代的发展很快,若干年前,孩子们最大的快乐还是能在家里有点余钱的时候买点零食吃,现在的孩子们会动不动对父母说:“这是我的隐私权。”许多父母对此摇头叹息,大感“世风不古”。

      这是事实,但我们恰恰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如果总让孩子停留在讨糖吃的程度,那时代岂不是没有发展了吗?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就提出,人的需求是分等级的,在生存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才可能有较高级别的需求,如受到尊重的需求,自我发展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今天的孩子的需求比过去的孩子更多也更高了,这是很自然的,同时也是一种进步。

      谈到尊重孩子、教育孩子,我们首先要理解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他们不仅仅需要吃喝睡眠,不仅仅是被教育的对象,他们拥有和成年人一样的人格尊严,拥有受法律保护的多种权利;他们虽然不成熟,但一样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他们的观点和意见即使有些不切实际,却同样经过了自己的思考;他们的情感、直觉、想像力甚至比成年人强得多。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尊重的。

      如今我们应尊重孩子什么呢?

      一是尊重孩子的头脑。即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愿,尊重他们的选择。父母对孩子的设想总难免与孩子的愿望和兴趣发生冲突,这时候,父母一定不能逼迫孩子遵照大人的决定去做,只要孩子的选择对其生理心理的发展不会带来害处,就应该给孩子这个权利。或者,父母觉得自己的决定更好,那也要跟孩子摆事实讲道理,要说服不要压服。

      二是尊重孩子的双手。不要给孩子太多禁令,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要尽可能让孩子多做事,尊重孩子做事的权利,即使孩子做事总是做错。

      三是尊重孩子的嘴巴。尊重孩子的提问,对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加以重视,或者与孩子共同讨论,或者启发孩子独立思考,或者与孩子共同寻找答案。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对自己的事务以及家庭生活的其他事情自由发表意见,并与父母商量解决。尊重孩子的“胡说八道”和“信口胡说”,那里面往往埋藏着可贵的想像力。

      四是尊重孩子的空间。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从家庭和学校的“两点一线”中解脱出来。

      五是尊重孩子的时间。让孩子有自由活动的时间,尊重孩子休息、玩耍、游戏、梦想的时间与权利。

      如何尊重?

      要进行沟通,我们必须从内心去尊重孩子的需要。具体怎么做呢?下面介绍的几点值得注意。

      想得细一点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父母从孩子自身个性的特点出发寻找独特的教育方法。但有一条可以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父母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细致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性情喜好。

      父母是和孩子最亲密的人了,但是不是最了解孩子的呢?曾经有人做过一次调查,给父母出了一份考卷,上面列了几十道题,这些题看起来很有意思,比如:

      你的孩子最崇拜谁?

      你的孩子感觉最兴奋的一件事是什么?

      从小到大,哪一件事对孩子打击最大?

      孩子最感兴趣的一次活动是什么?

      当然,这些父母的孩子也得到了同样一份问卷。把父母与孩子的答案两相对照,人们惊奇地发现,没有一位父母能答对一半以上的问题!这些父母可能熟悉孩子身上最微小的一颗痣长在什么地方,却怎么也弄不清楚孩子崇拜的偶像是叫迈克尔·乔丹还是叫迈克尔·杰克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