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做人的美德?

作 者:
杨冰 

作者简介:
杨冰,主编

原文出处:
培养孩子好习惯108法——成就一生好习惯(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事业的成功源于做人的成功

      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孩子的心灵是洁白无瑕的。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就会被造就成什么样的人。

      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智力因素固然重要,非智力因素也同样重要。这就是做人的美德。儿童时代被灌输的做人原则,小时候培养的品格,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的孩子将来作为社会成员的素质与层次。

      在学习方面,父母应当是孩子的导师,而不是保姆,真正的对孩子循循善诱,培养兴趣,启发思考。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能适时地助以一臂之力。不管你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作为父母,就应给子女树立一个积极进取、好学上进的榜样。至少你不要总是责怪、埋怨,不要以喋喋不休的催促与唠叨去干扰孩子的学习。

      在生活上应当是孩子的知心朋友。节假日带孩子去公园、博物馆,或从事一些其他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游玩时与孩子平等地交谈,游戏时是兄弟、朋友,可以随意打闹,和蔼可亲。父母与子女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态度,在不同场合应有所区别。不能总是嘻嘻哈哈,没大没小,但也不能总是居高临下,一副教训人的姿态。当严肃时严肃,当活泼时活泼,使孩子既喜欢你,又尊敬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主持人崔永元从小就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习做人的原则。有一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崔永元很小的时候,家里养了一只可爱的花猫,它陪着孩子们玩耍,晚上冷了,就钻到崔永元被窝里取暖,全家都挺宠它。有一天,崔永元醒来,听到花猫在床下“喵喵”地叫,他下床一看,发现花猫不知从哪叼来了两条黄花鱼,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崔永元挺高兴地把这事告诉了爸爸妈妈。可父母却带着他们顺着脚印仔细一查,发现黄花鱼是花猫从墙外叼来的,而隔墙是一个国营菜市场。他父母立刻做出决定,妈妈带着小永元和副食品定量供应本直奔菜市场,向卖鱼的叔叔阿姨说清楚情况,把两条黄花鱼的钱付给了他们,还划了副食品定量供应本。结果是猫吃了两条鱼,崔永元他们小兄弟少吃了两条鱼。这种诚实和认真令崔永无终身难忘。

      培养孩子做人的美德,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让孩子养成豁达的性格。古语说:“有容乃大”、“宰相肚里能撑船”,从互为因果的角度说出了人的肚量与事业成功的关系。英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洛克也说过:“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和良好的教育上,是惟一可靠的办法。”事实证明,一个鸡肚猴肠的人很少能在事业上取得大的成就。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培养其广泛的兴趣,对孩子豁达性格的养成至关重要。豁达的人也有心情消极的时候,这时候刽兴趣广泛,可以避消极,寻积极,及时从痛苦和忧虑中解脱出来,恢复愉快的心情。

      ◇营造一个良好的家风。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为了孩子,也为了全家人的幸福,家庭成员应当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和谐与温馨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是可以实实在在感知与感受的环境,它对孩子品德、性格、情感的形成,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积极、热情、善良、宽容等品格,不是单靠说教所能达到的,也不是逼迫孩子读几本书所能奏效的。

      ◇让孩子喜欢你、尊敬你。欲使家庭教育奏效,父母在子女心目中,必须享有崇高的威信。一味地严肃,甚至以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只能使孩子怕你。这种怕并非尊敬,尊敬是发自内心的佩服与尊重。作为父母,如若你知识丰富、见多识广、幽默风趣、多才多艺,孩子自然会佩服你。如若你文化不高,并无专长,只要你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孩子同样会尊敬你。首先在为人品德上做出表率。父母为人正直,诚恳待人,真挚守信,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父母在人品方面应当值得孩子为之骄傲。父母的一举一动,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为孩子的习惯。父母应当是子女的楷模。父母若有过失,应当坦率地承认自己做得不对或不好,接受孩子监督,共同改进。

      ◇利用书籍中的故事和道理来启发孩子。当孩子可以开始阅读了,父母就减少一些直接的教导,而是挑选一些合适的书籍给孩子,让孩子在阅读中自己明白道理,自己成长。很多童话和故事都是以美德作为主要导向的,给孩子讲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故事,其效果远远大于一大堆说教。

      ◇帮孩子寻找真实的“偶像”。在生活中寻找一个相对优秀的人,让孩子做人做事的时候有一个优秀的参照物在旁边。“偶像”可以提供给孩子的,是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这就解决了很多孩子经常好心办坏事的问题,让孩子不但有美好的品德,也具有将美德付诸实践的能力。

      摘自《培养孩子好习惯108法——成就一生好习惯》,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