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请仔细查一下我孩子头痛的原因吧!”前几日,在医院心理咨询门诊,何女士带着她7岁的儿子明明前来求助。 何女士说,明明上小学一年级,去年9月份刚去学校读书的时候还觉得新鲜, 天天回家就说学校有多好玩。但从这学期开始,明明回家后就说每次上课的时候就头痛,老师讲的东西都听不进去,但下课回家后就一切正常了。最初,何女士还担心儿子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就带着明明四处求医,什么检查都做了,可所有的检查都显示孩子身体一切正常,没有病。之后,何女士在朋友的指点下来到医院心理咨询门诊,请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心理医生听了何女士的介绍,并与明明交谈后判断,明明的头痛是因为学习环境所引起的适应障碍,属于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不是躯体疾病。明明是感到学习压力大,对学校的环境尚未适应,造成心理焦虑,以头痛的形式表现。据国内一家心理卫生机构在对2000名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的调查中发现,有30.3%的孩子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其中40%有情绪不稳定(经常发脾气,心情时好时坏,学习时情绪忽高忽低,心烦等)、适应不良(对新环境如学校生活不适应,不习惯老师的教育方法,与同学相处不好等)、学习压力过大(感到学习负担重,听到考试就紧张)等问题。 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某些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一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孩子的学习看得过重。父母的这种观念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孩子,往往造成孩子学习压力过重。其次,社会上一些错误的认识也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使他们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是成才,否则就要被家庭和社会歧视,迫使孩子把过多的时间投在学习上,影响了孩子的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人际关系问题也随之产生。此外,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用挖苦、尖刻的语言刺激学生,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老师和父母都应科学地教育和管理孩子。除了学习,孩子们都有爱玩的天性,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在生活中学会与人相处,形成宽容、大方、活泼开朗等人际交往的优良品质和性格,这是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违背孩子成长的正常发展规律,管束过严,缺乏父母之爱,自我为中心,经常打骂,会形成两类性格的孩子:一类孩子压抑天性,变得内向、胆小怕事,没有自信心,敏感自卑,创造能力差,不会与人交往;另一类较倔强的孩子则形成固执、逆反和反抗的性格,甚至病态人格、精神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