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快乐素质 快乐,可以滋养孩子的心灵,让他对周围变化繁复的世界有足够的抵御能力,在任何时候、纵使是在逆境中,都能让孩子期待更有利的结果,并朝着好的方向努力。 假如父母能把体验快乐的本领传授给子女,培养起他们感受快乐的能力,就等于引领孩子向幸福的目的地又前进了一大步。 7岁的晨晨钢琴弹到了五级,在同龄小朋友中算是佼佼者。然而, 最近她的脾气却一天比一天大,并且常常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就把小脸儿拉得很长。 而晨晨的邻居宁宁,却是个很快乐的孩子。宁宁妈妈说,宁宁很少有不高兴的时候。 两个孩子一个快乐,一个不快乐,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很多父母对孩子是无条件地给予,但那些给予,如高档玩具、巧克力、耐克鞋和山地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稍纵即逝;父母也希望孩子成功,但并不是所有成功的孩子都快乐。 不过,假如父母能把体验快乐的本领传授给子女,亦即培养起他们感受快乐的能力,则是父母给予子女最珍贵的礼物。 快乐,可以滋养孩子的心灵,让他对周围变化繁复的世界有足够的辨别、抵御能力,在任何时候、即使是在逆境中,也能让孩子有信心期待更有利的结果,并朝着好的方向努力。 快乐如同一枚品质优良的种子,只要有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适宜的空气与水分,它就会发芽、生根、开花、结果,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 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较乐观,有些孩子则恰恰相反。心理学家发现,乐观的品质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打造的。快乐如同一枚品质优良的种子,只要有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适宜的空气与水分,它就会发芽、生根、开花、结果,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所以,在孩子成长的每一天,聪明的妈妈都应在他们的内心撒播快乐的种子。 而撒播这些快乐的种子,首先要做的,就是认可表扬你的孩子。 孩子因为吃饭前帮妈妈把碗筷摆上桌、给刚下班的爸爸端来一杯水、将卫生间的洗手盆刷得干干净净,或是做了一些得到父母肯定的事情而获得积极的评价,他们一定会觉得很愉快。而且以后再做这些事情,从始至终都会有兴奋与快乐的体验——他们知道,这样做,能在事实面前证明自己“很棒”,还能让爸爸妈妈高兴。 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依赖父母对自己的评价,这是因为,从这些积极的态度中可以看到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就感。他们被快乐的感觉激励着、坚信父母喜欢自己、有着足够的安全感,做任何事情心里的底气也就特别的足。 认可孩子的前提,是给他们独立做事的机会。1 岁的孩子完全可以学习自己照顾自己,比如给他一把勺、一碗饭,他能饶有兴趣地操练自己的吃饭技艺;当3 岁的孩子独自把脚伸进鞋里,多半会兴奋得又蹦又跳给妈妈看,这时你要夸奖他穿鞋的本领,而不是挑剔他没有分清鞋的左右;面对4岁的孩子主动收拾玩具、5岁的孩子尝试照着妈妈的样子叠被子叠衣服,父母的第一反应是夸奖他做事的主动性和爱整洁、有秩序的品质……只要你对孩子的能力表现出热情、及时到位的肯定,就能使他最大限度地体会到其中的快乐。 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全身心投入到某项他非常钟爱的活动中时,往往能体验到一种特别的快乐。 享受自由的孩子像天使,他们的快乐来自没有压力的空间。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全身心投入到某项他非常钟爱的活动中时,往往能体验到一种特别的快乐。 或许在父母看来,他们的行为毫无意义甚至很无聊,但这恰恰是孩子的想象力充分活动的时候,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得到尽情的发挥。 孩子反感父母安排好的、按严格的时间表行动的被动式生活,他们需要私人空间和时间,好让自己在学习之余得以休息。 每天问问孩子他想干点什么,答案有两种可能,一是孩子的回答与你的想法不谋而合:画画。这时你要做的就是帮他准备好纸和笔,说明要画的事物的特征,就像猫的脑袋是圆的、耳朵是尖的;至于孩子画什么、怎么画、各个部分涂什么颜色,则全取决于他自己的兴趣。 假如孩子只想望着天空上的云发呆、目不转睛地看蜘蛛结网蚂蚁搬家,或者把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石头像宝贝一样地抱回家……即使在你看来没有意义乃至荒唐,也要说服自己尽可能地满足他。这些探索活动,更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 引导还是控制孩子的行为,是他们能否养成快乐性格的关键。让他在一定的规则范围内,充分行使自己的决策权,选择做什么和怎么做,感受掌握自己命运的快乐。 如果孩子的想法时时在父母面前碰壁,快乐也就无从谈起,还容易引起逆反心理。但这并不等于父母对孩子的任何要求和愿望都可以大开方便之门。 引导、控制孩子的行为,是他们能否养成快乐性格的关键。巧妙的做法是把当家作主的机会留给孩子,让他在一定的规则范围内,充分行使自己的决策权,感受掌握自己命运的快乐。 比如,我们可以把几样玩具摆在1岁宝宝面前,任其挑选一种或两种;让2岁的宝贝选择午饭时吃胡萝卜还是西红柿,给3岁的孩子穿自己喜欢的服装的自由。 孩子长到5、6岁,就应该在一些对他来说比较大的事情上听听他本人的意见,比如是学钢琴还是学游泳;而10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对家里买一台什么样的电脑,提出自己的主张。也许他的说法不一定被采纳,但参与的过程,是让孩子找到主人翁感觉的快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