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分享和给予的人易成功 我的儿子肖恩的韩文名字是“朴分享”和“朴克服”。虽然听起来有点绕口,但比起他的美国式的名字肖恩,我更喜欢他的韩文名字。因为这包含着我对他的期望。 不过,刚开始时,肖恩并不像我所期望的那样,而是成为了一个与他的名字相悖的自私的孩子。只要不合他的意,就一屁股坐在地上蹬着腿大哭。对年龄和自己奶奶差不多的保姆阿姨也是呼来唤去的,从不知道感谢。因为他是独生子,所以没有和别人分享以及让步的经验。 直到7岁的时候,他还一直是家中的小皇帝,每当我看到他,我就不由自主地叹气。他的这种除了自己谁都不知道的性格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好转。在他年龄更大之前,有必要找出一个培养他的妙策。 和丈夫苦恼了很多天以后,我们决定领着肖恩一起去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自从有了肖恩之后,我们两个平时也基本上不参加志愿活动了。 和肖恩一起参加了一段时间的志愿活动,他开始一点点发生了变化。那些在家里和学校从未学过的生活的道理一句也没教,他就一个个地明白了。 孩子第一次了解“死亡的意义”也是通过参加志愿活动学到的。那是去东豆川老年人疗养院志愿服务时的事了。 我们去的那天,曾在那个地方逗留过的一个年轻的女人对世界感到悲观,结束了生命。警察、医生都赶到现场,一些人在哀痛,还有一些人在收拾尸体,一片乱哄哄的场面,肖恩一句话也不说,站在角落里看着这一切。 “妈妈,今天死的那个阿姨多少岁?” 直到坐上返回的巴士,他才又开口说话了。 “那么年轻的阿姨为什么要死呢?她还没有当过奶奶呢。” 肖恩带着非常真切的、一点也不像七岁孩子的表情问道。 为了使他受到的冲击小一些,我故意作出泰然的表情回答他。 “肖恩,人死是没有顺序的。一些人是因为年龄大了而死,一些人虽然年轻,但却因为遭遇了某种事故或是生病也会死。就像今天的那个阿姨一样。” “那么你、爸爸还有我也会死喽?” 孩子用沮丧的声音问道。 “嗯,每个人都会死。妈妈、爸爸还有你也是……不过,没有人知道自己会什么时候死。所以,一想到说不定某一天就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就应该认真地生活。” “你想想,今天你还和你最好的朋友打架,明天你就突然搬到一个遥远的国家,再也联系不到他,无法与他见面。要是你的话你会怎么想?要是妈妈的话,别说是和朋友打架,就是我对朋友稍稍不好一点,我就会后悔。死亡也是一样。死亡来临的时候,就会觉得要是这样活着多好、那样活着多好,每天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每天都寻找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并且认真地做,这样就不会后悔了。” 肖恩好像似懂非懂地听着这些话。我觉得他是否完全理解了我的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通过这些经历醒悟到,在这个世界上,随时会遇到他难以理解、难以承受的事情,不过经过了这些冲击以后,一切又将会变得好起来。而且,这些领悟无疑将成为他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所将要遇到的大量的冲击的防弹衣。 学习与别人和睦相处,渐渐成长 通过那件事,肖恩渐渐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许多种类的人,这些人互相帮助,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身为父母的我们即使不总是说这样的话,孩子也会通过参加每周的志愿活动,学会和别人融洽相处的方法。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肖恩这个没有礼貌、任性的孩子不知不觉地长大了。 坦白地说,我也曾经是一个相比和别人共同分享来说,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更关心的人,为了自己而努力工作和学习,希望过上好的生活的人。 然而,遇到了像公公婆婆一样对于自己的东西毫不吝啬地与别人分享的西欧人以后,所谓“我的”想法便发生了改变。 与“我的就是我的,任何人也别想得到”的狭隘的观点不同,西欧人认为,“我所拥有的有1/10是别人的,所以一定要偿还回去”,这一点从他们的行为上就可以看到。 对子女的看法也是一样。他们认为,“对于父母来说,把财产全部留给子女是剥夺了子女靠自己的双手获取价值的权利。无条件的财产继承是一件令人耻辱的事”。 成为对别人有益的人 他们的教育和人生的目标就是“成为对别人有用的人”。像这种帮助别人的人是最有自信的人。无论在谁的面前都不会感到卑微,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坚定对自己的信任。 美国高校甚至专门开设了“分享生活(Philanthropy)”课。这门课为期一年,孩子们围绕为什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为社会做贡献进行调查和讨论,最后完成报告。报告的结尾一般是“如果我成人的话,我将以什么方式回报社会”。因此,在他们看来,捐助和志愿服务活动当然就是义务的。 另外,孩子们还要讨论,如果自己有100万财产,那么,如何和家人把财产的1/10捐赠给非盈利的团体或机构。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们可以学习自己选择的团体或机构会从事什么样的活动,为了支援这些活动,应以怎样的方式、捐赠多少资金会比较合适,如何确保捐赠的资金被合理地使用等等。这将成为孩子长大后为社会捐赠时的具体指导。 这样的教育使他们懂得,自己所拥有的并不只是靠自己的努力赢来的。自己所拥有的9/10的东西都是通过别人的牺牲或是奉献所得到的,因此应该履行为别人牺牲或奉献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