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爱子,更胜一筹 傅雷,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他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极其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造诣,著作丰厚,但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其实就是他的儿子傅聪、傅敏。由他写给儿子的185封家信汇集成的《傅雷家书》中,洋洋万言,字字爱意涌动,无不展示出这位严父一腔浓浓爱子情。 一、严格家教,雕琢大器 正如傅雷对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都要求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他对待幼小的孩子也是十分严格的,尽管家境优越,但他绝不溺爱娇纵。他深谙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其品德形成的基础,因此把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寓于立身行事、待人接物的家庭生活之中。 为让傅聪学钢琴,傅雷把他从小学撤回家。语文自己教,其它课定课程计划。傅雷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上选教材,给孩子制订日课,亲自监督,严格执行。傅聪按照父亲的规定,每天上午下午,几小时几小时地练习弹琴,有时弹得十分困倦,手指酸痛,也不敢松弛一下。 傅雷爱儿子,甚至诸如穿衣、吃饭、站立、行动、说话这样的生活小事,他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教导儿子在生活中形成文明高雅的规范行为。家中吃饭时,要求孩子食不语,不许随意讲话,咀嚼食物嘴里不许发出声响,舀汤时不许滴洒在餐桌上,饭后要记住把餐凳放入餐桌下;家里的物品用完后,要有规矩地放回去,特别是书,不可以随意乱放;对人客气,尤其是师长或老年人,说话时态度要谦和,手要垂直放在身体旁边,人要站直,即或坚持真理也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等。 正是这样严格的家教,使傅聪从小就身心健康,举止端庄,直至成为当今世界一流的钢琴演奏家,饮誉海内外,他的演奏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观众,被誉为“钢琴诗人”。后来,傅聪在国外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傅雷先生又通过书信教导他如何教育子女,他提醒傅聪:“疼孩子固然要紧,养成纪律同样要紧,几个月大的时候不注意,到两三岁时再收紧,大人小孩都要痛苦的。”傅雷以为,无论如何细小不足道的事,都反映出一个人的意识与性情,修改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傅聪能够取得那样辉煌的成就,与父亲从小对他的严明、细微、富于原则的家训是分不开的。 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相信读过《傅雷家书》的人,不少人都会有过相同的想法,那就是为什么傅聪能成为一位卓有成就的钢琴家,而作为其弟的傅敏却只成了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呢? 其实傅雷开始并不曾想让傅聪学音乐,而是想让他习画。后来,他发现傅聪三岁至四岁之间,站在小凳上,头刚好伸到和书桌一样高的时候,就爱听古典音乐。只要收音机或唱机上放送西洋乐曲,他都安安静静地听着,时间久了也不会吵闹或是打瞌睡。 有一次,老师在钢琴上随便按一个键,傅聪没看按什么键,却能说出是什么音。在音乐上这叫绝对音高,一般人经过多年训练,才能分辨绝对音高。傅聪那么小,就能分辨,说明他有很高的音乐天资。在这种情况下,傅雷才改变主意,让傅聪学钢琴。 十年过去,傅雷更加肯定了孩子今后可以专攻音乐的选择:“因为他能刻苦用功,在琴上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就是酷暑天气,衣裤尽湿,也不稍休息,而他对音乐的理解也显示出有独到之处。” 次子傅敏比傅聪小三岁,受父亲、母亲和哥哥的影响,傅敏从小也酷爱音乐,并曾立志成为一个小提琴家。而傅雷不让傅敏学音乐也有其良苦用心,因为学音乐要从小开始。傅敏上初中才学琴,太晚了,十六岁的年龄已经不是学琴的年龄,而是出成绩的年龄了。傅雷认为学就要成为一流艺术家,“半吊子”最不可取。他认为次子学识广博,学风踏实,是块教书的料。 后来,傅敏果然按照父亲的设计教书35年,退休前是北京第七中学英语特级教师。即便如此,傅敏同样实践了傅雷“做人第一”的教育理念,“他跟傅聪一样,也是傅雷教育出来的好孩子。他淡泊名利,安心于做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员。论品格,不在傅聪之下……” 三、首先做人,后做学问 傅敏说,大哥傅聪之所以成了世界一流的钢琴家,是傅聪按照父亲设计的顺序走到这一步的:“先做人,后做艺术家,再做音乐家,最后是钢琴家。” 傅敏曾回忆说,刚进入初中,父亲就要求他读《古文观止》。傅雷对儿子说:“这个古文选本,上起东周,下迄明末。其中不少优秀文章反映了我国古代各家散文的不同风貌,如《战国策》记事的严谨简洁;纵横家说理的周到缜密;《庄子》想象的汪洋恣肆……无论它的说理、言情、写景、状物,均堪称典范。”他每星期天选择其中一篇详细讲解。孩子读懂后便要背诵。 在傅聪很小的时候,傅雷就要求他背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宁可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傅雷在致信傅聪时说:“我多年播的种子,必有一日在你身上开花结果——我指的是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在傅雷的影响下,傅聪从小熟悉了贝多芬、克利斯朵夫等,培养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欧洲的评委们听到傅聪的西洋曲子里,隐隐约约地糅合了唐诗的意境。意境是中国式审美的特质,外国评委倾倒了。东西方文化交融成了傅聪成功的秘诀。可见,傅雷是把读书与做人,读书与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傅聪在异国漂流时,从父亲的书信中吸取了丰富的精神和艺术的养料,从而对人生有更深切的了解,对艺术有更诚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