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空间:儿童成长的必备要素

作 者:
刘芳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教指南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6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请尊重孩子的隐私

      1992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条明文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十六条也明确规定:“儿童的隐私、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

      这些法律,对包括中小学学生在内的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提供了有力的保护。未经孩子同意,学校教师、家长等成年人都没有权利进入孩子的隐私世界。否则,就是违法行为。然而,现实情况并不那么乐观。

      现在,不少家长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处境: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像一些发达国家的孩子那样独立,又迫切希望了解孩子的小秘密,生怕孩子脱离监管成为脱缰的“野马”。于是,人们在为孩子的成长担忧的同时,还时常发生一些家长和教师侵犯孩子隐私权的遗憾事。

      随便检查孩子的物品

      许多家长不经孩子同意,私下开启孩子的抽屉、书包,随便翻检孩子不愿意让别人看到的物品。有的家长故意将孩子卧室的门锁下掉,以方便自己随时进入孩子房间,检查孩子在干什么;有的家长还有意将孩子书桌抽屉的锁下掉,让孩子的抽屉敞开着。

      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姓正的家长这样介绍“经验”:上初中的儿子天性贪玩,静不下心学习,后来他经常到儿子书房翻阅抽屉,掌握儿子心理,还常常察看儿子上网纪录,一发现不良苗头,立即批评教育。

      一项调查显示,有近六成(58%)的家长承认自己曾经翻动过孩子的书包,其中经常翻看孩子书包的占被访者人数的15%;回答“有时翻”的家长占20%;“偶尔翻”孩子书包的占据3%;而“从来没有翻过孩子书包”的占42%。

      随便检查孩子的物品,掌握孩子的隐私,施加无处不在的压力,很让孩子反感。调查显示,八成家长能够意识到孩子对翻看书包行为的反感。“如果您在翻孩子书包时被孩子看到,您认为这是否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或引发双方矛盾?”对这一问题,有45%的家长认为“肯定会”;20%的家长认为“不会”;另外35%的家长则回答“说不清”;“认为孩子的年龄太小,分辨能力不强,怕孩子书包里装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物品”的家长占20%;有13%的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孩子,翻书包是家长的权利”。

      偷看孩子的日记

      长期以来,市场上一种带锁的日记本十分好销,而购买者,十有八九是中学生。学生们说,这种带锁的本子在班级同学中相当流行,特别是女同学,几乎人手一册。问起他们为何喜欢这样的本子,答案如出一辙:为了防止家长偷看。目前,不少孩子为防备父母偷看日记,特意准备两本日记本:一是写给父母看的,尽是些好好学习之类的假话;另一个则是自己真正的心里话,当然也有对异性同学倾慕的话。

      一位少女曾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性幻想,其实这只是青春期发育的正常反映,并非什么不正常的心理;可是她的母亲偷看到以后,不仅不认为自己偷看女儿日记是不对的,反而激烈地责骂女儿,还把日记交给了老师。那个女孩子感到没脸见人,最后跳楼自杀。

      一位家长告诉笔者:“我偷看孩子的日记,是担心她交上坏朋友,担心她早恋。现在的孩子大多早熟,懂事早,一旦交上坏朋友,过早陷入情感的漩涡,哪还有心思学习?其实,我早就对孩子约法三章,每周的日记,让父母翻看一次,为防止孩子有两手准备,我还是要偷偷检查她写的其他东西。”日记记录了孩子的心声。家长没征得孩子的同意,而偷看日记,是典型的侵权行为,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起孩子的反感,进而加深家长与孩子的隔阂。

      私拆孩子信件

      和偷看日记一样,一些家长把偷看孩子的信件作为掌握孩子社会交往、思想动态的一条重要渠道,私自拆看孩子的信件,偷听孩子的电话,偷偷浏览孩子的电子邮件。

      小波的父母对他管教极严,凡有同学打电话来,他们都会追问对方是谁以及找小波什么事,他们还常常在另一个分机电话偷听小波和同学的谈话,吓得小波不敢给同学打电话,同学也不敢打电话到他家。

      儿子最近离家出走了,公务员何光宇万分恼火,他告诉访者:“儿子上初二了,步入一个危险的年龄。孩子交上坏朋友而变坏的事情几乎天天发生。不让儿子交上坏朋友,就要了解儿子的交往情况。要把社会交往活动控制在父母的视线范围内,不能让儿子有自己的秘密。”除了经常偷看孩子的电子邮件、在路上跟踪孩子,何光宇还要求孩子如实汇报在外面与什么人在一起、最近交了什么朋友。外面寄给孩子的邮件,孩子在场,就要求孩子当着父母面拆看;孩子不在场,总是代为拆阅后再交给孩子。这令儿子十分反感,经常大吵大闹,抗议却又无可奈何,终于一怒之下,离家而去。何光宇百思不解:“孩子是自己的,自小看着他一天天长大,给他吃,给他穿,他还有什么秘密不能让父母知道呢?”

      何光宇的困惑,代表了绝大多数家长对待孩子隐私的典型心态。他们知道孩子有秘密,却并不知道孩子有受法律保护的隐私权。他们也许知道,通信自由是公民隐私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把私拆信件、偷看电子邮件当作是关心教育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

      公开孩子隐私

      一些家长不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将自己掌握和了解的孩子隐私当众说出来,或者告诉老师,或者当着许多人的面,公布孩子信件的内容,公布孩子不理想的考试成绩,使孩子名誉受损,抬不起头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