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指导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于2004年3月正式发表。这是建国以来国家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强调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其中第五章“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比较全面地强调家庭教育,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 在现代社会,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或社会单位,是社会最基层的细胞。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不仅有利于孩子个人的成长,也会促进包括父母和长辈在内的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健康发展,家庭教育的成效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目前我国正处在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家庭教育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变革而进行观念的更新。 概括地说,当今时代我国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是: 一、家庭教育的儿童观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教育培养是家庭教育的基本立足点。首先,家庭教育要“以儿童为本”,也就是以儿童个人的和谐健康发展为本。因此,父母应该把儿童视为具有个人尊严和独特价值的个体,而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加工和塑造的原材料。其次,儿童是家庭教育的主体,父母的教育引导必须通过儿童内部的精神自觉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父母必须善于使用能真正打动儿童内心的话语,充分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进行理解和对话,才能与儿童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再次,家庭教育要充分尊重儿童。父母要保护儿童的主体性、创新性、探索性等与生俱来的特性,在儿童原始追求的基础上,根据成人生活的经验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儿童的自我和内心生活体验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最后,家庭教育要重视儿童的个体性和差异性。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不同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着力培养和教育,同时努力帮助孩子克服和纠正人格中的缺点和不足,使儿童发展成为个性突出、素质优良、各方面得到较全面发展的人。 二、家庭教育的道德观 现代家庭教育的重点是“以德育人”,加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已成为一种世界趋势。以德育人就是要对儿童进行做人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做到:(1)重视个人修养、强调诚实本真、提倡人伦价值、推崇仁爱意识、弘扬道德责任、实践知行统一。具体表现为,要和孩子一起对他人有感激和关爱之心,对东西和物件有爱惜之情、对自己的欲望有适当克制、对工作和学习有责任意识等。(2)道德的本质是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家庭道德教育中,要培养孩子的孝敬之心、多为他人着想的关爱之心。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包括善于与人交往、有竞争和合作意识、尊重他人和具有合群性、能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等,不要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3)父母要学会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开展因材施教。父母要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对孩子提出不同的、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要求,及时肯定孩子经过努力而取得的点滴进步,同时又要耐心地指出存在的不足和继续努力的方向和要求。(4)培养孩子有道德的理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有法纪观念、有健康的心态,能自我约束,勤奋进取。有意识地锻炼孩子从小养成生活学习有计划、有目标、有行动、能坚持、能自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庭教育的人才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指出,我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个目标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父母要认清家庭教育的时代要求,根据孩子的特点,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孩子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学术界的研究认为,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6种能力:(1)具有全球性、国际化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2)能够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的学习与科学工作方法、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知识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3)必须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和能力;(4)善于吸收和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5)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注重环保;(5)能够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与人文精神、人文艺术方法结合起来,使科学技术的应用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进化。总之,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日益广泛、便捷和畅通,因此,具备综合整体实力的复合型人才比掌握具体知识的人才更重要。复合型人才的综合素质除了思想道德、科学人文素养和理论知识水平之外,还包括与智力因素的活动有关的人格、能力、气质、情绪情感、动机、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家庭教育的人才观要避免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不切实际的倾向,把上大学、上名牌大学当作要求孩子成才的唯一要求;二是认为子女升学无望,不对孩子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任其自行发展。或因家庭生活所迫,强迫孩子辍学从业。正确的家庭教育人才观是: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天资、兴趣爱好、学习基础、个人特长、身心状况等,因人而异地提出不同的人才发展要求。父母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自己孩子的优势、特点和最佳成长点,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稳定性、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等特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教育。父母要做孩子的表率。在这个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时代,父母也要给自己提出不断学习、继续发展的新要求,在某些方面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 四、家庭教育的学习观 现代社会是个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的基础是创建学习型家庭。目前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学习型家庭是一种家庭文化、学习模式、学习习惯、学习型组织。其目的是提高家庭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学习型家庭的基本涵义是:家庭成员有共同的家庭发展远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有不断学习的内在要求,并把它转化为具体行动;生活即学习,在生活中时时、事事、处处都要学习;家庭是学习的团队,其成员要分享学习的成果;学习型家庭是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学习型家庭的基本特点是:有学习的自主性(把学习当作每个家庭成员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成为自觉自愿、主动愉快的过程);全员性(父母不仅要和孩子共同学习,还要向孩子学习,以宽广的胸怀接受时代和人生的挑战,以优势互补的亲子关系形成融洽和谐的家庭气氛);生活性(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家庭成员要在社会环境、大自然、现代科技、生活实践和人际交往中进行广泛的学习);分享性(包括物质分享和精神分享。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学习型家庭尤其要重视精神分享);成长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自我改变,如改变观念、态度、行为等不适合社会的东西,使每个家庭成员通过不断学习而得到成长和发展)。建设学习型家庭的方法有:(1)更新观念、产生学习的需求;(2)体验成功,培养终身学习的动机;(3)开发资源,奠定学习型家庭的基础;(4)融洽关系,形成平等和谐的家庭学习气氛;(5)优化环境,构建学习化社区,以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促进家庭小环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