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治顽症 常常有父母来电来信反映,说孩子特别怕老师,不敢跟老师交流,不敢跟老师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有时遭到了误会,也缺乏向老师解释的勇气。这是什么原因呢?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做父母的又当如何来解决呢? 患上沟通梗阻,吃亏也许要吃一生 2005年,缪望所在的保险公司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从业6年的女职员,与她的分管领导发生误会后,女职员65岁的父母亲,从长途电话中得知女儿“受了委屈”后,心急火燎地坐了6个小时的火车赶来,兴师动众地找到缪望,要他们“给个说法”。 身为人事经理的缪望好气又好笑,都这么大了,父母还来当她的代言人。缪望努力回忆那女职员苍白郁闷的脸,回忆鲜有笑容的表情,回忆她在电梯里背对着上司和同事,努力减少攀谈机会的做派,不禁叹息:如果父母从小就过于包办孩子的一切,那么,这孩子的“沟通梗阻综合症”,可是久治难愈啊。 现在,缪望去参加儿子的家长会,都会仔细观察儿子和他的同学、老师的沟通是否顺畅,缪望意识到,孩子在学生时代与老师的沟通,成为未来与上司沟通的一个预演……缪望甚至能从中预测出,哪些孩子走到哪里,都会将哪里变成他的“主场”;而哪些孩子将永远得不到器重和机会,在“怀才不遇”的愁闷中度过一生。 缪望说,喜欢充当孩子和老师之间“桥梁”的父母都没能意识到,你现在包办了孩子的“对外交际”,其实是剥夺了孩子与他人沟通的勇气,也剥夺了老师了解他和器重他的机会;等你一转身,孩子看到老师,还会像小老鼠看到猫,那种胆怯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将来在职场上的发展空间,因为,“机会永远垂青那些坐在显眼位置上的人”。 从小一看,到老一半。缪望说,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沟通天才,治疗一个人的“沟通梗阻症”还是要从小抓起。 帮助孩子克服沟通梗阻症 第一个沟通途径:沟通是件简单的事。 心理学家林虹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关于培养孩子与老师的沟通能力,她有如下建议:把沟通的机会留给孩子。好多父母带孩子来林虹处咨询,林虹一一问孩子姓名、出生地、家里还有什么人,最喜欢什么游戏等,可是做父母的都喜欢在这节骨眼上抢答。林虹立刻阻止这样做的父母,认为他们是剥夺了孩子与陌生人坦率交流并渐渐建立起亲密感的机会。 林虹会指点孩子的父母,在孩子新入学及换老师时,给予他进行自我介绍的机会。自我介绍是沟通的第一步。有一个新入学的6岁男孩子,主动对班主任说:“老师,我换牙了,你看,换下来的牙,上牙要丢床底下、下牙要抛上屋顶,好麻烦呀,下门牙掉下来那会儿,为了找一个能抛上屋顶的矮房子,我和老爸从城北跑到城南。”老师笑得合不拢嘴,还特意启发他完成一篇“口头作文”:换牙烦恼——南京的高楼真多。 第二个沟通途径:不要害怕讲错话。 害怕自己讲错话引起误会,是许多孩子不敢跟老师沟通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个孩子口无遮拦,见到他的新班主任脱口而出:“老师你的头发染得好黄呀,跟我小姑姑一个样。”妈妈急得去拧他的腿,孩子边躲边说:“本来就黄嘛,好孩子要讲真话。”被议论的那位老师有15年的教龄了,笑一笑蹲下来说:“已经染得这么黄了,要挨校长批评了,你说怎么办?”孩子反过来安慰老师,说:“你也会挨批评?不要伤心哟,我告诉你,多洗几次就好了,有一个办法就是把太黄的几丝头发剪掉,还有一个办法,是我小姑姑告诉我的,可以去原来的理发店把头发染回来一点,免费——谁叫他们把你的头发染坏了的?” 这件事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孩子,讲错话不要紧,诚实和幽默,会悄然化解双方的尴尬。 第三个沟通途径:认错和道歉。 一位爱子心切的妈妈抱怨:老师好像对我小孩子有偏见,自从上次孩子踢球时不小心撞坏了教室的玻璃,她就对他没有好脸色。我们大人也跑去道过歉了,玻璃也赔过了,她为什么还戴着有色眼镜看他? 这位母亲真是护子护得不是地方,儿子做错事,可是儿子自己并没有道歉或认错,而是父母自己跑到学校代为道歉了。认为“小孩子脸皮子薄,讲不出口”,这完全是借口。应当从小培养孩子认错和道歉的勇气。在美国,孩子打破了窗玻璃,他必须自己去道歉;自己从零用钱中支付划玻璃及购买铁钉的费用;请父母帮忙,一起去修复窗玻璃。美国父母认为,人与人之间,经“道歉和接受道歉”建立起来的友谊,特别长久;培养孩子认错的勇气,将帮助他建立起充满谅解的沟通平台。 此外,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他(或她)的老师“不公平”,“戴着有色眼镜苛求孩子”等话,父母如果给老师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孩子就没有勇气去和老师进行交往了。 第四个沟通途径:适当地提要求。 9岁的邵薇希望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少一点,因为放学后她要去参加生物兴趣班。与大部分孩子一样,邵薇也希望妈妈去跟老师提要求,但被妈妈婉言谢绝了。妈妈说要不你就自己去跟老师讲,要不你就不要去参加生物兴趣班。当然,为了说服老师,妈妈和邵薇一起在家进行了排练,经过模拟,找出了一些疏漏的地方,并及时做了弥补。 第五个沟通途径:帮老师解决问题。 一位从教20年的黄老师,这样说起孩子的“没有眼色”,老师捧了教具拎了小黑板吃力地上楼,在楼梯上打闹着玩的孩子见着了,没有一个上来帮忙……也许孩子们认为主动帮助、关心老师有“拍马屁”之嫌,却不知,真正健康的沟通,其中关爱与给予的暖流,都是双向的。要从小鼓励孩子帮老师的忙,如帮老师在电脑上制作课件,自告奋勇地替老师暂管班级事务……事实会告诉孩子,再严厉的老师也有被打动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