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P3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78(2006)03—070—05 渭河因其流入史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地带,使这里自古代起就为我国西部地区的富庶之地[1];同时也因是黄河的一级支流而知名,更因2003年的水灾而牵动众多人的心。在上个世纪,渭河基本是一条冲淤平衡的地下河,洪水灾害也不严重。它曾经历过1954年、1968年、1981年、1992年大水,尽管这些洪水的洪峰流量都大于2003年的洪峰,但灾害却远没有2003年大。2003年的洪灾使56.25万人受灾,29.22万人迁移,18.72万间房屋倒塌,损坏众多公路、输电线路、桥涵及水利设施,渭河下游南山支流防洪堤5处决口,受灾面积达9.2万km[2]。这主要是2003年洪水涨水范围广,洪水位高,洪水历时长达为历史之最而造成的。就防洪来说,长历时上滩洪水无疑对堤防安全不利。探讨渭河下游洪水变化特点及成因,其意义不仅有助于防洪对策的制定,它对我们与时俱进,重新认识渭河,指导水文测验,更新治河新理念,探索治河方略,维持渭河健康生命均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渭河下游洪水的变化 1.1 渭河下游大洪水的变化情况 渭河也是一条多沙冲积性河流。20世纪70年代以来渭河下游时冲时淤,但总的趋势处于淤积状态。按淤积的变化情况,可以依时程分为两段,即1970~1985年,1986~2003年。1985年以前,渭河下游虽有淤积,但由于冲刷的作用,淤积不是太严重。1985年以后淤积加剧,河道明显萎缩。根据渭河下游华县站,临潼站水文资料分析,随着年代的推移,洪水过程线由尖瘦变得矮胖,峰现时刻明显推后,洪水历时也显著增加[5],1986年后的洪水表现尤为明显。如图1所示,临潼站1977年洪水的洪峰出现时刻比1970年的有所推后,但它们的洪水过程都呈现出陡涨陡落的情形;到1983年,虽然洪水有所减小,可洪峰依然推后出现,洪水涨落明显变缓;这种现象在1992年表现更为突出,峰现时间比前三场都长,洪水涨也缓慢,落也缓慢。依洪水发生时间看,这几场洪水的洪峰出现时刻随洪水发生年代依次推后,但洪水历时变化不大。
图1 临潼站大洪水过程线 Fig.1 The big flood hydrograph of discharge at Tongguan 华县位于临潼下游,是渭河下游的典型淤积地段,同样有比较明显的洪水变化。如图2所示。华县站1977年最大洪峰流量为4470m[3]/s, 洪水过程陡涨陡落,从900m[3]/s流量起涨到回落,总历时56个小时。与1977年洪水相比,1983 年洪水洪峰出现时刻明显推后,洪水历时也明显加长,达到144个小时左右。至1992 年洪峰流量虽不及1977年和1985年,但洪峰出现时刻却更加推后。2003年的最大流量为3540m[3]/s,比1977年的洪水小了将近1000个流量,但洪峰严重推后,洪水历时达到了历史罕见,洪水涨落竟用了219个多小时。
图2 华县站大洪水过程线 Fig.2 The big flood hydrograph of discharge at Huaxian 总体上,随着年代的推移及河槽淤积的加剧,洪水过程线由尖瘦逐渐变得矮胖,洪峰出现明显推后,洪水历时也显著延长,特别是1986年以后,峰现时刻比70年代滞后了许多。临潼站1992年的洪峰比1970年的洪峰低了1370m[3]/s,然而1992年的洪峰确比1970年推后了28.8小时,洪水历时延长了5个小时,洪水的涨水段上逐渐出现一个渐渐明显的平台段。华县站1992年的洪峰比1977年的洪峰低了520m[3]/s,1992年的洪峰确比1977年推后了约48小时,洪水历时延长了50个小时。2003年的洪峰比1977年的洪峰低了930m[3]/s,然而2003年的洪峰出现时刻确比1977 年推后了大约88小时,洪水历时延长了2.92倍,洪水的涨落水段上都有明显的平台段。 1.2 渭河下游萎缩前后峰量关系的变化 渭河下游河槽萎缩前后的洪水过程线有着明显的变化。不但洪水过程线形状由尖瘦逐渐变得矮胖,且峰量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图3给出了1990年前后峰量关系。可以看出,90年以后,当洪峰小于2400m[3]/s时,相同洪峰下的洪量增加了,由此可知洪水过程线的涨落变缓了,这种小洪水的流速比起大流量的洪水流速要小,很容易造成河槽的淤积,减小滩槽差,致使后来的大洪水容易漫滩,这对防洪很不利。当洪峰大于2400m[3]/s时,相同洪峰下的洪量相对于90年以前减小,说明洪水过程线形状变得尖瘦,即洪水历时缩短,水流速度相对增加,这对冲刷主槽很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