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 优化人才结构

——以甘肃省为例

作 者:

作者简介:
秦福明,西北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秦福明,男,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原文出处:
开发研究:综合版

内容提要:

甘肃省人才分布不合理,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成熟的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机制仍然比较僵化,人才开发定位不够准确,人才流通不畅,人才市场有待健全,职称评定受到限制、影响人才稳定,人才培训质量不高。因此要紧扣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建立和完善人才的竞争、激励和选择机制;扩大培养规模,提高供给能力;大力引进人才,切实解决人才急缺问题;加强产学研之间的联系;创新使用机制,用好各类人才。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5)06-0098-05

      1.甘肃省人才资源问题

      1.1 人才分布不合理

      甘肃省人才队伍面临产业分布失调、区域分布失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截止到2002年底,甘肃省77%的专业技术人才聚集在兰州、天水、白银、金昌等大中城市,其他市尤其是边远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单位和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人才大部分配置在党政群及事业单位等非物质生产部门,64%的专业技术人才分布在教育和卫生等系统、部门,而农林、工程技术人才相对缺乏,其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农业从业人员的0.36%,工程技术人员仅占企业职工人数的2.67%,远远低于中东部省份;同时,现有生产一线的人才年龄普遍偏大,其中从事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的人员中50岁左右的占70%以上,高层次中青年人才又严重不足。

      1.2 专业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教育、卫生、经济、会计四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相对比较高;曾经走俏而今需求已达饱和状态的机械、冶金、建筑等专业的人才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专业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而供给明显不足;农业专业人才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高素质的、职业化的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精通国际经济和法律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短缺。

      1.3 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

      2002年,全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总量444873人(含非公有制单位专业技术人才31177人),仅占从业人员的3.76%;全省每万人口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68人,排在全国第28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8115人,占人才总量的4.07%;中级专业技术人才127173人,占28.59%。专业技术人才中,研究生2395人,占0.54%,大学本科62047人,占13.95%,大学专科142164人,占31.96%,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44、2.31和0.58个百分点。1995年,全省就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3.12%)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7%),居全国第14位,但到1999年,比全国平均水平明显偏低,在全国的位次也后移至第28位。甘肃省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在接受调查的133家企事业单位中,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只有480人,仅占从业人员的0.89%。[1]

      1.4 成熟的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

      据对133家科研单位的调查,1998~2002年共调出专业技术人员4986人,调入3054人,其中高级职称调出999人,调入30人;中级职称调出2178人,调入45人,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调出78人,调入12人,流出远远大于流入。对33家国有企业调查中近几年流失的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的专家达10人,流出各类经营管理人员2120人,占管理人员总数的5.7%。甘肃省每年在外省高校培养的非师范类毕业生的回归率只有40%,甘肃省高校培养的高学历人才也很难留住,例如甘肃农业大学先后培养的27名兽医硕士研究生现已全部调走。[2]

      1.5 人才机制仍然比较僵化,人才开发定位不够准确

      观念制约机制,机制制约人才,人才制约发展。甘肃省人才选拔机制、人才分配机制、人才奖励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人才管理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人才保障机制,受到僵化的计划体制影响还比较大,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等看似简单的问题仍然在实践中难以做到,严重的制约着人才的使用,也很难留住人才。尤其是人才管理理念滞后,很多方面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的人事管理办法,缺乏现代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人才价值实现理论的新理念的指导,不能充分重视人才的价值;竞争激励机制不够健全,除高校等单位以外,基层事业单位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另外,从各地、各行业、各单位制定的人才工程或人才规划看,大都存在着定位不够准、目标不明确,与区情、县情,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资源产业优势、地区差异不配套、人才政策不务实的情况。

      1.6 人才流通不畅,人才市场有待健全

      政策不配套,现行政策相互制约,也导致了人才流动不畅。一些单位超编严重,非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占岗位,甚至达到了2/3左右,致使专业技术人才进不去、留不住,形成恶性循环。同时,受到单位、部门、行业、所有制的影响,人才流动困难,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才壁垒尚未打破,有些急需人才由于受企业不能进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不能进机关的限制而作罢。甘肃省人才市场的网络体系尚未健全,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尚处在初级阶段,高级人才、国有企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基本上没有进入市场,户籍制度阻碍仍然比较大,人才市场的法制化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人才流动。

      1.7 职称评定受到限制,影响人才稳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