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3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68(2006)03-0057-0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与城市化,其实质是劳动力要素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配置的人口社会变迁过程。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积累下来,需要转向二、三产业,并进入城市化。但是,一方面,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力的产业转移虽具有了市场机制作用下自主性选择的自由,但同时仍受计划体制的各种制度的强力约束;另一方面,我们是一个面积广大、人口众多国家,各地区生产力水平极不平衡。这样,使得我国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城市化正经历着一个非同寻常的历程,进展困难,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转移就业在空间上不协调,转移就业空间地点过分集中于东部,与我国的人口、资源分布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存在背离。带来了我国劳动力要素配置的整体效率不高、区域利益难以协调、城市化推进迟缓等诸多经济、社会问题。迫切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并探讨其对策。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空间特点 我国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上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区域差异性;二是空间流动性;三是乡村与城市之间不连续性。 1、劳动力转移就业在东、中、西部之间的区域差异性 首先是转移就业形式的区域差异。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支配,东部自然条件虽远不如中西部丰厚,但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依赖聚集资本、技术和近市场的优势条件,通过建立各种开发区,带动了这里很快变为产业层次高,结构门类齐全的发达区。随着各种产业的不断兴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渐进有序的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与产业的发展进程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同步性。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大、中、小城镇规模、数量快速扩张;西部地区缺乏区位优势和历史工业基础薄弱。除少数地区及大城市外,大多数地区缺少资金、技术、交通不发达,又有观念滞后与体制的影响,产业开拓乏力,本地就业空间狭小。这不仅决定了西部劳动力只能跨省区寻找就业门路,而且决定了这里的城市化进程必然滞后;中部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多,而城市化进程也不快。中部地区大多是平原地区,山地丘陵比西部少,耕地面积与劳动力总量所占比例大。所以中部农村劳动力大多仍依赖于土地,外出打工以兼业型为主,虽然中部有些省份是输出劳动力最多的地区,但真正常年打工者占本地劳动力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主要表现为大量季节性外出务工。[1] 转移就业没有进入城市化,城镇化总体进展也不快。其次是转移数量分布的空间变化与区域差异。由于东部经济发展快,在80—90年代中,劳动力转移就业比重高,数量大。有的地区最初曾高达80%以上。而中西部地区那时外出务工比例整体低于东部,中部一般在20—30%之间,西部在10—20%之间。但是,近年来,外出务工比重地区分布变化明显。在东部长期大量转移之后。目前中西部劳动力转移比重呈上升趋势。东部比重趋于下降。(见表1) 表1 2004年三大区域劳动力转移比重与农村人口分布比重 项目东部(%) 中部(%) 西部(%) 各区外出务工占全国34.1 39.3 26.6 外出务工总量比重 各区农村人口占全国40.6 34.9 24.5 农村人口总量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抽样调查与中国农业发展报告数据整理得出。 表1可以看出,2004年东部外出务工人数比重为34.1%,低于它的农村人口占全国农村人数比重40.6%;中、西部外出务工人数比重分别为39.3%、26.6%,从而高于他们的农村人口占全国农村人口的比重34.9%和24.5%。这说明了东部目前外出务工劳动力比重已有所下降,而中西部外出务工人员比重比东部、以及比他们所占农村人口比重都呈上升趋势。 2.劳动力转移就业呈跨区域的空间流动性 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东中西部的差距。东部发展较快,就业容量大,所以,东部劳动力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城市化发展快;中西部发展滞后,就业容量小。中西部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不得不跨省区流动。由于中、西部两大地区转移劳动力的汇合成流,所以大量农民王在全国范围流动。形成“民工潮”、“盲流”,主要流向东部沿海地区。这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上演的中国人口移动现象。时至今日,农村劳动力转移大量跨区域的流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继续增长,跨省区的流出、流入地区也基本上未发生变化。从表1中,我们可见,中、西部外出务工数量比重均超过了他们90年代的水平,在提高。据国家农调队公布的近几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 表2 跨省区劳动力流动比重与流向比重 跨区域(省区) 流向东部 流向中部 流向西部 占外出总量比重% 比重%比重%比重% 2000 41.1 80.7 11.5 7.8 2001 44.8 81.2 10.4 8.4 2002 32.1 85.7 7.2 7.1 2003 49.9 69.9 14.9 15.2 2004 51.1 70.0 14.0 16.0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抽样调查近几年公布数据整理得出。 近年来,跨省区流动打工劳动力比重呈上升之势。2000年跨省区流动的比重为41.1%,而2004年增至51.1%,四年中增长了10个百分点。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去向,东部占绝对的优势,[1] 这一地区的比重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开始就以跨区域的空间流动性为特点的状况,始终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转变。是中国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