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1004—1869(2005)03 —0037—03 包头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地处祖国的北疆,蒙古高原的南端,南濒黄河,阴山横贯中部,属于半干旱干草原栗钙土自然带。本市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为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并深受蒙古高压的影响,低温干燥的西北气流几乎终年活动于这一带的上空.从而使包头地区成为春旱多风,夏雨集中,秋霜早临,气象灾害较多的一个地区。其中,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洪灾、冰雹、霜冻、大风(包括沙暴)。据不完全资料统计分析,全市40%的年份出现干旱,30%的年份出现大雨山洪,80%~90%的年份有局部雹灾,霜冻和大风几乎年年出现。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灾害多,发生几率高,造成的损失大为本市气象灾害的三大特点。为了科学的安排好农牧业生产,趋利避害,必须了解和总结气象灾害造成的危害和形成的原因及其发生规律,从而寻求预防和治理措施。 1 干旱 1.1 干旱的影响 干旱是本市最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干旱造成的损失一般都很大,早年各种农作物减产率约为10%左右,而大旱年则高达30%~50%。例如:1965年全市大旱,粮食每公顷产量不足525kg,比上年产量减少了6万t, 单是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400多万元,政府还拨出救灾款80多万元。据多年资料统计,全市正常年份的平均每公顷产量为1125kg,而干旱年份每公顷只有690kg,比正常年份一般减产39%。 1.2 时空分布 按照农牧业生产特点和干旱出现的季节,大致可分为春旱(3~5月),初夏旱(6月上旬~7月上旬)和伏旱(7月中旬~8月中旬)。个别年份也有春夏连旱和夏秋连旱的,而大旱年份多为春夏连旱。 从出现的时段来看,春旱频率最高,平均67%;初夏旱次之,为61%;伏旱最低,为39%。从区域分布来看,山北(阴山以北)旱灾多、旱情重,平均为62%;山南相对少一些,为49%。这与本市降水的地区分布相一致(东南偏多,西北偏少)。特别是山北一带,基本为高原丘陵,水利条件差,旱地面积广,从而加重了干旱的程度。 1.3 成因 包头地处内陆、受干燥的大陆气团影响时间长,全年降水量小(平均为306mm),蒸发量大(在2100~2800mm之间),成为旱灾出现的大背景。再则,本市为大陆性季风气候,深受我国东部地区极锋带(即降雨带)的影响,而此带在季节性位移当中,常发生持续异常现象,从而使全市旱灾出现的频率增高,范围变广,灾情加重。 春季气温回升,但仍盛行西北气流,风速大、风日多、降水少、蒸发强;加上此时正值春播和牧草返青时期,最易发生春旱,所以有“春雨贵如油,十年九春旱”之说。初夏正是小麦抽穗和成熟期,需水量较大,而此时还未完全进入雨季,所以干旱出现的频率也较高,但少于春旱。伏天正是大秋作物灌浆和成熟期,需水量大,而此时温度又高,作物蒸腾作用强,根系开始退化,如果雨带位移出现异常,就会发生旱情,导致灾害。不过此季节正常年份已进入雨期,故伏旱发生的概率不是很大。 1.4 预防 首先,气象部门要根据干旱发生的规律(一般表现为“三年一小旱,九年一大旱”)和所观测到的气象数据对来年的气候状况进行预测,从而为有关部门制定抗旱措施和农业生产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其次,包头地处内陆,是一个旱灾多发地区,干旱对本区的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因此要树立长期抗旱的思想,把抗旱作为长远之计,制定行之有效的抗旱措施。目前,抗旱的基本原则是保墒,而超前保墒又是保墒中的重点。一般做法是“春旱秋抗,秋雨春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兴修水利。再则,要植树种草,退耕还牧(部分地区),改善生态环境,使整个生态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这样虽然时间长,见效慢,但可以造福于子孙后代,使这块土地能够永续利用。 2 洪灾 洪灾在本地区主要表现为山洪。主要由于某一地区降水过于集中,加上合适的地形条件和防洪设施不利而产生的。山洪一般与大雨相继发生,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2.1 危害 全市地势北高南低,北部的山沟南北纵列,每逢遇有大(暴)雨,数十条山沟积水成河,汇集成凶猛的山洪,由北向南注入黄河;若山洪过大,河沟宣泄不及,即造成洪灾。例如:1967年水冲沙尔沁乡;1979年水漫西脑包大街;1958年水推沟门乡(损失138万元);而比较严重的一次洪灾是在1958年8月7~8日,全市普降大暴雨,两小时后即出现洪峰,五当沟和昆都仑河洪水猛涨,使包钢停产,石拐矿区被淹,昆都仑河大桥被冲毁,公路、铁路和通讯设施中断,淹没农田达49.4 ×103hm2,死亡人数99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万元。 2.2 时空分布 大雨出现的时间与季风活动的时间基本一致。7、8两个月是大雨集中期,出现频率占全年的92%,而大雨出现的年际差别也较大,年均为2~3次,最多的年份达6次,而有的年份则无一次。 就地区分布来看,石拐区大雨出现的次数最多,年均2.9次;白云矿区最少,年均只有1.2次,而且50%的年份没有大雨。总体来看,大(暴)雨出现的频率为北部大于南部,这与地形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