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与水资源分配格局的改变及其生态效应

作 者:

作者简介:
封玲,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田晓明,石河子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封玲(1968—),女,南京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生,《石河子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原文出处:
中国农史

内容提要:

水作为绿洲环境和经济建设的主要限制因素,直接决定着经济建设的规模、方向和水平。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改变了流域水资源的自然分配格局,一方面发挥了水资源利用的潜力,扩大了灌溉绿洲面积,创造了更适于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绿洲小气候。另一方面,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造成水量的地域分配平衡、盐量平均、生态平衡及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又构成了一定的威胁。玛纳斯河流域作为新疆干旱区典型的内陆河,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均取决于对整个流域水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6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S—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459(2006)01—0119—08

      玛纳斯河流域地处新疆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从东到西包括塔西河、玛纳斯河、宁家河、金沟河、巴音沟河及其相连的5片冲积洪积扇。各河流均发源于北天山中段喀拉乌成山和依连哈比尔尕山、比依达克山山结,顺天山北坡向北流入干旱的准噶尔盆地,水资源总量25.32亿m[3],其中玛纳斯河全长400余公里,是准噶尔盆地水量最大、流程最长的内陆河流,注入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玛纳斯湖(已干枯)。流域行政上属于玛纳斯县、沙湾县和石河子垦区,总面积2.655×104km[2],总人口97万。水是干旱区绿洲存在的基础,流域从有农业开始,人类就通过兴修水利,来发展人工绿洲;目前农业灌溉用水占流域总用水量的92%左右。从某种意义上说,玛纳斯河流域的农业开发就是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规模截流引灌,地表径流几乎完全被引入灌区用于农业灌溉,农业开发改变了流域水资源自然分配格局,引发区域生态环境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一、农业开发概况

      玛纳斯河流域在古代属于纯牧区,自汉朝新疆正式列入我国版图后,中央历代王朝经营西域的重心,都放在天山南路,包括玛河流域在内的天山北路,长期处于游牧经济状态。流域最初有文字记载的农业生产始于公元702年唐代的清海(今石河子市附近)驻军驿站屯垦,但规模较小。唐以后,历经五代、辽、宋、元、明,流域又长期为游牧部落所控制,屯田荒废。流域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开发,始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重新统一新疆后,玛纳斯河流域成为清朝在新疆重要的屯区之一。历经清代、民国近200年的开垦,农业生产初具规模,但由于其间战乱频繁,农业生产时兴时衰,至1949年,只有耕地3.37万hm[2],人口3.4万人,耕地主要分布在绿洲洪积冲积扇中下部、干三角洲及部分前山盆地或宽谷中,呈不连续的片状分布,整个流域生态环境基本仍处于原始的自然绿洲状态。

      玛纳斯河流域真正有计划的大规模农业开发始于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后,新建的石河子垦区在原始自然绿洲以及大面积的荒漠群落中开垦出成片的农田,此后,经过50年的大规模兴修水利,引水灌溉,流域地表水利用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加速了绿洲开发和经济建设的进程,极大提高了水土资源利用率,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3.37万公顷扩大到目前的29.23万公顷左右,50年内耕地面积扩大近9倍,使原来分散的片片绿洲连接成大片绿洲,人口达97.71万,较1949年增长了近30倍,成为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目前, 该流域已经成为新疆最大的绿洲农耕区和我国第四大灌溉农业区,农业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尤其是当地特色作物棉花,产量占新疆总产量的20%,占全国的6%。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3.58亿元,为新疆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万古荒垠变绿洲的典范,是新疆近代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它是人类绿洲开发的典范,也是整个干旱区环境变迁的缩影。

      二、农业开发引起的水系变迁

      玛纳斯河的尾闾湖玛纳斯湖是北疆准噶尔盆地西部著名的“游移湖”,历史上除玛纳斯河水注入外,还有其它多条河流注入,1949年前被称为额彬格逊淖尔、阿雅尔淖尔、阿兰诺尔(老玛纳斯湖),20世纪初迁移形成新湖玛纳斯湖。根据地质、地貌资料[1][2],玛纳斯湖区在第四纪时期系一完整的面积广大的古湖泊,湖盆呈北东—南西走向,南界可达沙门子(135团)一线,西界达准噶尔西部山地的东麓,北界达北纬46°,东部在东经86°55′附近。注入古玛纳斯湖区的河流除了南部发源于天山的马桥河、玛纳斯河及其西部的一些小河外,乌伦古河在北塔山北端发源流向西南方向,穿过准噶尔盆地汇入玛纳斯湖盆,额尔齐斯河的上游在第四纪初期也曾从北部汇入玛纳斯湖群。第四纪中期以后因准噶尔盆地陆梁的隆起,乌伦古河和额尔齐斯河形成独立的水系,不再进入古玛纳斯湖盆,湖体被分隔成相对独立的几个小湖盆,主要有伊赫—哈克湖盆(玛纳斯湖)、阿兰诺尔湖盆(老玛纳斯湖)及艾里克湖盆。阿兰诺尔湖曾有众多河流注入,该湖很长时期一直有着较大面积的淡水水体。18世纪后,由于农业开垦大量引水,河流缩短甚至断流,使流域自然水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一)清代至民国期间农业开发引起的水系变化

      据乾隆四十七年(1782)成书的《西域图志》记载,“额彬格逊淖尔(老玛纳斯湖),南会呼图克拜郭勒(今呼图壁河),玛纳斯郭勒(今玛纳斯河),乌兰乌苏(今金沟河)诸水,咸潴于是。周可五十余里,乃布勒哈齐淖尔(今艾比湖)东一巨泽也”。并对各入湖河流作了描述“罗克伦郭勒在昌吉郭勒西十五里,入于呼图克拜郭勒”,“呼图克拜郭勒有五源,出天山北麓,西北流入额彬格逊淖尔”,“玛纳斯郭勒,绥来县治(今玛纳斯县)西境,有五源分出哈屯博克达鄂拉北麓,合而北流七十里,循绥来县治之西,折而北三十里,会乌兰乌苏,又北流一百里,人额彬格逊淖尔”①,说明在十八世纪后半期,除玛纳斯河、乌兰乌苏河外,还有罗克伦河汇入呼图壁河后再流入境内注入额彬格逊淖尔。

      嘉庆时徐松撰修、道光三年(1823)刊刻面世的《西域水道记》记述注入阿雅尔淖尔(老玛纳斯湖)水系基本与《西域图志》一致,“罗克伦、胡图克拜二河既会,西北流二百余里,清水峡南,人自淖尔之东南。玛纳斯、乌兰乌苏二河既会,西北流百余里,入自淖尔之南。木丹莫霍尔岱河,流百余里,人自淖尔之西北,是为额彬格逊淖尔,今又名阿雅尔淖尔”②。即注入“阿雅尔淖尔”有三源:东南源有罗克伦河和呼图壁河汇流后注入,南源有乌兰乌苏河与玛纳斯河汇流后注入,只是它的描述更为详细,记载了发源于准噶尔西部山地,从北部注入阿兰诺尔的木丹莫霍尔岱河(今木乎尔台河)。湖为“椭圆形,东西斜长百数十里,南北广数十里”。清制1里折合0.576公里,其面积约在1000—2000km[2]之间,称之为“巨泽”是当之无愧的。这较《西域图志》记载的湖泊面积大了很多,推测湖区在19世纪初期经历了一个丰水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