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本质上,经济转型是经济权力从中央下放到地方和微观决策权从政府转移到企业和家庭的分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市场主体,面对来自国内外的竞争。由于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参与经济转型进度的差异,产业空间区位在过去20多年发生了显著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空间结构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作用下,各产业是否在空间上更为集中?各省产业结构是否更多元化?什么因素决定产业空间格局?已有研究更多关注欧洲和北美的产业地理集中态势,发现区域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对产业地理集中具有显著的影响[1—4]。这些研究根据贸易模型和经济地理模型寻求对于产业地理集中和专业化的解释。 本文采用中国各省区两位数制造业的数据,考察了1980~2003年间制造业地理集中和专业化趋势。基于理论分析,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了制造业地理集中的决定因素。总体而言,多数制造业在空间越来越集中,各省区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但是,大多数制造业在20世纪80年代趋于分散而在90年代逐渐集中,大多数省区的产业结构总体上逐渐多元化的同时在90年代后期呈现逐渐专业化的迹象,内陆省区的专业化趋势尤为明显。统计结果表明,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等是影响中国制造业空间集中的因素,利用外资和出口贸易实际上强化了中国的比较优势,经济地理模型中强调的外部经济并没能促进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产业内部激烈的市场竞争可能引致产业空间分散。 2 理论背景 贸易理论与经济地理模型阐述了产业的地理集中与区域专业化的形成机制。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产业区位由技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外生资源禀赋决定,产业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区位集中[5]。各区域根据比较优势进行分工,降低贸易壁垒将增进区域专业化和产业地理集中。新古典贸易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产业地理格局,但比较优势并非产业专业化和地理集中的唯一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贸易理论的发展弥补了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不足。假定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和垄断竞争市场,新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和市场规模效应导致产业空间集中[6]。经济活动集中在少数区域以实现规模经济,尤其偏好在市场较大区域。降低贸易壁垒提升区位优势对专业化分工的影响,并促进产业地理集中。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于贸易成本较低,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可能更加集中。在新经济地理模型中,产业地理分布完全内生化[7,8]。产业地理集中取决于交通成本与规模经济的相互作用。需求联系激励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厂商接近采购商,而成本联系引导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采购商接近供应商。在这类模型中,贸易成本较高时,生产取决于需求,产业分布较为分散;贸易成本居中时,产业的前向和后向联系促进产业集聚;贸易成本很低时,规模不经济将使产业分散布局。 经济转型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使上述理论适用于中国有了可能性。经济转型的目标是建立完善市场机制,激励企业的理性行为,使企业成为独立市场主体。转型过程中,一体化市场逐步形成,基础设施改善显著降低贸易成本,提升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对产业区位的影响。面临激烈市场竞争,企业为了生存势必考虑成本和利润。随着市场逐渐一体化,产品要素自由流动,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产业联系等将可能主导企业区位,制造业将可能趋于集中。对外开放推动了投资和贸易自由化,许多制造产业不同程度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如皮革毛皮羽绒、文教体育用品、电子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等产业中外资企业贡献总产值的50%以上,产品主要销往国外。食品、饮料、服装、家具、印刷、塑料、橡胶、交通设备以及电气机械等也通过利用外资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理论上对经济全球化如何影响国家内部产业空间格局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方面,国际贸易的扩张可能导致产业的空间分散,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明显。随着贸易自由化,产业地理集中逐渐减弱,因为更多企业主要依赖国外市场,降低需求和成本联系对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同时外部不经济激励企业向边缘区转移[9]。研究表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促使墨西哥产业向美墨边界转移,降低产业地理集中程度[10]。研究也发现印度产业随贸易自由化而趋于分散[11]。另一方面,贸易自由化提升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促进地区专业化和产业地理集中。具有先发优势的区域从自由贸易中获利最显著,吸引产业进一步向这些区域集中[22]。研究表明,贸易自由化促进了印尼产业的空间集中[13]。对中国而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使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推动了企业向沿海诸省集中,劳动力区际迁移使得潜在比较优势成为现实优势。为了获取低成本竞争优势,很多中国企业充分利用产业前后相联系而在空间上集聚,甚至形成产业集群[14]。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投资区位行为对产业地理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外商投资是转型经济重要催化剂,提供了改造陈旧产业体系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在一定条件下,外商投资可能促进产业空间扩散,但在中国外商投资可能促进了制造产业的地理集中。首先,外商投资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因而利用集聚经济,降低投资成本和风险。例如在华日本电子企业通常集中在电子产业较为发达的城市[15]。总体而言,外资主要集中在产业基础较好的大中型城市[16]。其次,资源导向型投资大多数向沿海省区集中,而市场导向型投资向市场通达性较好的区域集聚。第三,外资企业创造中间投入品的需求,激励本地产业效率的提升并吸引大量半成品生产者进入[17]。大型外国企业的进入可能带来一群相应的供应商,促进产业地理集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诺基亚星网工业园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