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顶点城市探讨

作 者:

作者简介:
陆玉麒,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博士(江苏 南京 210097);   李平华,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原文出处:
地域研究与开发

内容提要:

文章将三角洲顶点这一流域地貌学中的概念引入经济地理研究之中,认为在三角洲经济区顶点区域产生的区域中心城市是三角洲的顶点城市。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存在具有广泛性,通过对长江、珠江和韩江三角洲以及国外若干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实证分析,总结出顶点城市的区位特点及其与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关系。顶点城市对应于三角洲顶点的区域中心城市,它与港口城市组成的双核结构是带动区域经济的强大发展轴,在流域空间结构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主要意义体现在其作为流域下游交通汇聚点的枢纽位置上。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6 年 03 期

字号:

      1 引言

      流域经济是区域经济中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经济类型,由于人类生活、交通等活动的亲水性,所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流域经济曾经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中国的黄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等,都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近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和海运的兴盛,使得沿海港口迅速繁荣以及后来现代交通工具及网络快速发展,而内河流域经济逐渐衰落。目前,各大河流域出海口的三角洲区域大都成长为现代文明的积聚地,流域经济往往仰赖三角洲的拉动,方得以保持持续的发展。在许多国家,三角洲显然成为了经济的增长极。

      在这一背景下,将三角洲作为一个经济区进行城市体系、经济、交通等各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些研究虽然突破了行政的界限,将三角洲这一自然区域作为一个整体的地域单元讨论其内在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但极少有将三角洲的自然特征与人文特征相结合的研究。不可否认,三角洲经济的腾飞取决于其特有的水网密集、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等优势自然因素,该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也是以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的。在江、河进入下游时,由于地势低平,河流分汊,从而使大量泥沙沉积而形成三角洲。我们发现,在三角洲的顶点区域,通常会产生高级的区域中心城市,同时,这一现象在许多三角洲广泛存在。因此,文章依据三角洲形成的自然背景,将此类城市称为“顶点城市”。顶点城市在三角洲及流域空间结构中具有独特的区位特征,它与位于三角洲底端出海口的港口城市构成典型的双核结构,成为该区域强有力的经济发展轴线。

      2 顶点城市的产生背景

      2.1 三角洲的顶点

      当河流进入三角洲平原后,往往由单一河道分化为众多的分流河道,挟沙水流通过分、合、再分反复交替,纵横交错于三角洲表面,呈分流的形式向外输移泥沙,然后通过往往不止一个出口,进入到受水域。因此,三角洲均有一个顶点,系指三角洲网中各河段的端点或连结点的总和,也可将其称为顶水点。三角洲分流河网分为3种类型:分流型、复合型和分汊河道型,然而,相同的是它们均有一个顶点。根据河网空间结构特征,三角洲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图1)[1]:(1)分流型三角洲。该类型是指单一河道进入三角洲以后,未经汇流,直接进入受水域的一种情形。(2)复合型三角洲。该类型为分流、合流河道联结而成的一种河网类型。(3)分汊河道型三角洲。这类河道网的结构与分汊河道十分相似,两者均由单一河道分成若干汊道,而后又汇合成单一河道。然而,无论是哪种类型,三角洲都有一个顶点。

      

      2.2 三角洲顶点城市的产生

      为保持行政单元的整体性,三角洲经济区的范围在通常情况下要大于地貌学或沉积学上所判定的实际范围。因此,将顶点的概念引用于经济地理意义的三角洲中,顶点就是包括自然顶点在内的一个区域,我们将其称为三角洲经济顶点区域。由于江河至此分流入海,因此,该区域便具有扼控三角洲各支流、同时联系流域腹地的航运枢纽优势,由此产生顶点城市。在交通优势以及三角洲广阔腹地的支撑下,顶点城市逐渐壮大、繁荣。现代运输系统介入后,顶点城市往往会演变成为三角洲经济区内多种运输方式并存的交通枢纽。

      3 实证分析

      3.1 长江三角洲顶点城市——南京

      3.1.1 长江三角洲自然背景。长江三角洲是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长江泥沙充填古河口水域而成的陆地。据钻孔资料,在距今5000~6000年时,长江河口在镇江—扬州一带,这里就是长江三角洲的顶点。由此向东,三角洲呈狭长的扇状平原,北面约以扬州—泰安—海安—吕四为界,南面约以江阴—太仓—松江为界,这是沉积学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范围。在地貌学上,陆上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包括江苏省的苏锡常平原和浙江省的杭嘉湖平原,主要是以太湖为中心,面积约4万km[2]。直到西汉(据今2000年左右),长江河口仍在扬州、镇江附近,是一个形状大致与今杭州湾相似的喇叭形三角湾,当时河口附近的江面宽达20多km,海潮可以上溯至此,形成汹涌的涌潮,即历史上所称的“广陵潮”,今扬州以南瓜州古渡口的高岗上尚有观潮阁。唐代中期(公元8世纪)以后,长江流域大量人口迁入,开发强度增大,长江泥沙增多,促使长江口堆积迅速,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形状。

      南京的地貌主要为山地、丘陵,在地貌和沉积上与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并不相同[2]。然而,从经济地理角度而言,南京不仅是长江三角洲的一部分,而且还取代了镇江、扬州2个市,成为长江三角洲的顶点城市。

      3.1.2 南京的顶点区位特征。南京与处于自然顶点的扬州和镇江组成了长江三角洲经济顶点区域,与后两者经历了历史时期漫长的竞争之后,南京才成为长江三角洲举足轻重的区域中心城市,确立了经济地理顶点的位置。南京、镇江和扬州均因军事用途而建城于春秋战国时期,起初3个市的发展水平相当,后来城市的军事功能减弱,这一区域内历代国都或行政治所的设立及更改就成为决定城市兴衰过程的主要原因在汉末三国时期南京作为吴国的国都得到发展,而后东晋、南唐曾定都于此。明朝是我国封建王朝中唯一以南方为基地北上中原建立的统一的全国性王朝,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以应天(今南京)为国都,南京一跃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仍作为京城,保留皇宫、六部,称为留都。随后,太平天国和国民政府也曾在南京定都。虽然各朝在南京建都时间并不长久,但是六朝古都的历史地位无疑确定了南京作为江南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并且取代扬州和镇江占据了长江三角洲顶点城市的优势经济区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