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成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原文出处:
地理科学进展

内容提要:

交通运输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有必要考察其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向。在界定评述体系的基础上,本文从学科理论构筑、区域综合交通与区划、部门交通、城市交通、空间效应等角度,回顾了我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过程以及最新进展,梳理出该学科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发展和研究的宏观脉络,并对其进行简单总结和评述。同时参考相关权威杂志,简单介绍了国际交通运输地理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热点。然后根据我国的研究进展和特殊社会经济环境,结合国际最新研究动态,探讨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研究趋向和发展态势。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6 年 03 期

字号:

      1 引言

      关于我国交通运输地理学的研究历史和发展过程,陈航、张文尝等在相关著作中,从时间序列曾简单论述过;这种思路虽可洞察出交通地理学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间的关系,但不能剖析出其具体研究进展。本文认为,详细剖析某学科的研究过程,需从其具体领域进行评述。根据交通运输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构成,应包括五方面。①综合理论体系:主要剖析交通地理学的理论构筑过程,包括学科性质、学科体系等;②区域综合运输和区划:主要包括交通区划、运输联系、交通运输与产业布局、区域交通运输等内容;③部门交通运输:包括水运、航空、铁路、道路和管道等;④城市内部交通:该部分着眼于城市内部交通的有关内容;⑤交通运输的区域效应:主要着眼于交通运输对区域所产生的空间效应,包括交通经济带、交通运输与城市的关系等。本文依据以上框架,对自民国以来中国交通地理学的研究历史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评述,梳理其研究和发展脉络,并从中探讨发展趋势。

      2 我国交通运输地理的研究历史和发展过程

      2.1 交通运输地理学理论体系

      2.1.1 20世纪50年代以前

      考察我国交通地理学的发展,需追溯历史地理学的相关论述。关于交通运输的论述最早见于白寿彝(1927)的《中国交通史》;该书对我国各时期的道路、河渠、邮驿、运输工具、水运等内容进行了论述,并介绍了航空运输的发展[1]。此后,部分学者开始系统论述交通地理学。王金钹(1929)在《中国经济地理》中将路政、航政、电政和邮政等称为“分配地理”,并逐一阐述[2]。盛叙功(1931)编译了《交通地理》,这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性交通地理学著作[3];该书按“运输理论→部门交通→运输网络”的脉络,从世界到中国逐一论述;界定了该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交通地理学为经济地理学之一部,其目的为研究交通是所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类他种活动之关系为主旨”。盛叙功的论述明确了我国交通地理学的学科问题,奠定了基本研究框架。随后胡焕庸(1944)在《经济地理》中,对部门交通分别进行分析[4]。

      2.1.2 20世纪50~90年代初

      该时期,理论构筑主要表现为三方面:①理论专著;②中国经济地理论著的相关论述;③经济地理学的相关论述。(1)张国伍等(1965)编著了《中国经济地理总论(运输地理)》,对我国运输业发展的条件、特点、配置、货流给予了分析,这是建国后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区域交通地理论著,对其理论构筑有重要作用[5]。(2)杨吾扬等(1986)著写了《交通运输地理学》,从学科性质、运输布局、货流规划、网络模式等方面深入分析了交通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并对部门交通和交通枢纽、城市交通等进行了分析[6];该书系统总结了建国后该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是重要的理论著作,深刻影响了我国交通地理学的发展。(3)1986年华东师大等编著的《经济地理学导论》,按交通运输与生产力布局的关系、运网类型、运输方式评价、货流规划等内容将交通地理作为独立部分进行了讲述[7];其内容较为系统,理论性强;该书作为高校教材而普遍使用,深刻影响了我国的地理学者。后来,曾廷藩等(1991)编著了《经济地理学原理》,该书按行业特点、网络和客货流、综合运输等内容对交通地理部分进行了讲述[8]。

      2.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交通地理学研究不断完善和补充,但主要是具体领域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两部。(1)陈航等(1993)编著了《中国交通运输地理》,按“总论→运输网络→运输联系→区域交通运输”的框架,在系统评价交通发展条件与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交通地理的全貌、地域组合、发展演变及原因,还探讨了各交通部门和各地区的交通发展条件、现状与发展方向[9];该书是建国以来较为完善的区域交通地理论著。(2)90年代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各种高标准的交通线路开始建设、使用,交通运输结构和布局出现了新的变化,通信网络等也飞速发展,其地位日益重要;基于该背景,陈航等(2000)又编著了《中国交通地理》,该书按相同的框架进行论述,但追加了邮电通信、对外交通运输等内容,并将研究地域扩展到港澳台地区;该书更强调了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点,是对新时期我国交通地理研究和应用的重新总结。

      2.2 区域综合交通运输和区划

      2.2.1 交通区划

      交通运输区划是我国交通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交通自然区划;②产销区划;③基础设施地域划分。(1)杨吾扬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考察陆路交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确定了交通自然区划的主要因素和区界标志;将全国分为7个大区和33个地区[10]。后来,耿大定等(1978)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公路自然区划作了分析,探讨了地理-气候与公路自然区划的关系,确定了区划论据和标志[11]。(2)基于当时经济发展需要,部分学者开始关注产销区划研究。杨吾扬(1963)最早提出了产销区划的概念,分析了其影响因素与地域差异,并构筑了区界测定模型[12]。随后,陈锡康考虑资金占用、产量限额等影响因素,对产销区划的原理和方法作了补充和完善,并设计了产销区划的线型模型[13];朱德威则对大宗物质的产销区位进行了定量分析[14]。(3)交通设施是区域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张文尝(1990)分析了我国交通枢纽布局及地域系统,认为存在陆路、水陆和复合等类型,并分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等地域群体[15]。部分学者在交通地理学的基础上,将研究范畴延伸到区域基础设施;金凤君等(1998)提出了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概念,并对我国交通通信基础设施进行地域类型划分,同时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1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