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计划与战后法国政治中右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新谦,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王新谦,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战后,处于“冷战”前沿的法国成了美国重点争取的对象,而法国的共产党势力始终又是美国的心腹大患,美国必欲除之而后快。通过积极插手战后法国内部事务,美国如愿以偿地坐视法国共产党被赶出联合政府。在马歇尔计划的鼓舞下,法国建立了亲美的中右翼政权,法国政治由此开始向右转。美国成功地实现了从政治上对法国的控制。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6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5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6)08—0043—06

      1947年6月美国决策者决定启动马歇尔计划的一个重要政治意图,在于通过实现西欧的经济复兴,削弱包括法共在内的西欧各国共产党势力,限制苏联在该地区的潜在影响力,将西欧国家整合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治经济轨道。这样,美国就能挫败苏联出于本国目的对欧洲工业和军事潜力可能的控制,确保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处于美国的绝对控制之下。

      一 西欧的地缘战略优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影响是巨大的。战争彻底摧毁了欧洲中心格局,曾经作为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欧洲被严重弱化了,战前的欧洲四强英、法、德、意失去了主宰国际事务的地位,其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一落千丈。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导致了原有多极体制的瓦解,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进入了美苏对抗的两极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结果之一是,美国挟其在“新政”时期和战时扩张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垄断资本主义实力,一跃而成为战后一个不容置疑的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大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宝座。苏联虽然在战争中遭到了重创,但它仍以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与美国在欧洲共享军事霸权。随着欧洲几个老牌帝国的衰微,欧洲衰落了,从废墟中挣扎着站起来的欧洲突然发现自己已处在一个全新的世界体系中。战后欧洲的前途已不再取决于自己。世界政治力量的天平,一头是非欧洲的美国,另一头是半欧洲的苏联,美、苏成了欧洲的新主人。欧洲所能做的不过是努力适应新的世界形势和新的国际格局。用美国学者西里尔·布莱克的话说,“被战火摧毁了的、幻灭了的欧洲匍匐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之下”[1](p48)。

      随着欧洲的衰落,美国加紧谋划一个有利于确立美国霸权地位的战后世界新秩序。苏联也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在战争中获得的崇高国际地位和出于巩固其在东欧广大地区获得的既得利益的需要,开始与美国争夺以欧洲为中心、处于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

      战后,美、苏之所以把夺取和控制欧洲,尤其是西欧作为其称霸全球的战略重点,主要是出于以下几点现实考虑:

      首先,欧洲的地缘战略位置关系到两国重大的战略利益和政治利益,而位于北大西洋东岸的西欧则更具地缘战略优势。就苏联来说,言攻必下海,言守必控制中欧。而要想控制住中欧,必须首先控制德国,因为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势必使整个欧洲不安。一旦德国东侵,必然会令波兰、苏联及整个东欧不安。一旦德国西犯,则使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受压,英国也难保。因此,苏联不能仅仅限于守住东欧,还必须控制住中欧,进而稳住西欧。一旦形势有变,苏联就可以进入西欧这块滩头阵地,与美国争夺大西洋。而对据有两洋天险的美国来说,要想称霸全球,就必须既占陆地,又据海洋,否则,只能固守一隅,四面受敌。西欧是美国的前沿阵地,一旦失去西欧,美国也就只能退而下海,面临困守美洲大陆、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美国必须首先遏制住苏联对欧洲的野心,坚守住西欧这块滩头阵地。

      其次,从全球战略角度看,美国也必须从经济上、政治上扶植西欧,以实现美国与西欧结盟、共同遏制苏联的战略目的。因为美国固然强大,但要遏制战后在政治上享有很高威望、军事上拥有相当实力的苏联,光靠美国一家的实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与西欧结盟,才能确保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

      再次,战后西欧的主要问题是经济问题。在东欧已经成为苏联势力范围的情况下,如果西欧经济持续恶化,必将成为各国革命的催化剂,将有利于苏联插手西欧。美国若对困顿不堪、每况愈下的西欧经济甩手不管,便有可能失去西欧,从而在对苏冷战中处于孤立的战略态势。因此,协助西欧摆脱经济困境,以增强美国对抗苏联的实力,就成为战后杜鲁门政府对欧政策的核心内容。

      总之,战后,美、苏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由谁来控制欧洲。在战后两极格局下,出于称霸全球的战略意图,美国必然要在欧洲重建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与苏联争夺西欧。而美国夺取西欧的主要手段就是凭借它雄厚的经济实力,对西欧各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力图通过这一计划,将西欧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遏制苏联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张,而法国就是美苏争夺的焦点之一。

      二 战后法国政治经济的脆弱性

      相比较而言,美国在重塑战后法国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远在苏联之上。美国对法国内政的干预肇始于战争后期和战后初期,至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达到顶峰。现在我们以后见之明的优势回头来看,美国之所以要对法国政治进行干预,主要是由法国政治的特点、法国的地理位置和战后法国的经济形势所决定的。

      第一,战后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政治体制助长了来自外部势力的影响。这种体制大致呈六角形,四种势力组成联合政府,在政治上相互角逐。这四种势力分别是:左派——法国共产党(PCF),右派——戴高乐主义者,中左派——社会党和基督教民主党,中右派——激进党和独立党。在这个多元政党体制中,“没有哪一个党派能取得超过28%的选票”[2](p2)。这就意味着该政府必然是联合性质的。这种联合政府的脆弱性具体表现在:在政府内政外交问题上,只有经过艰难的讨价还价才能达成暂时的一致,而这种一致又会随着各派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动摇。因此,战后法国的历届政府都不稳固,更迭频繁。相互对立的党派政治野心和政党代理人的个人重要性对形成新政府举足轻重。这些党派非常容易受到来自国内外各种压力集团的影响。1947年年初,法国最大的两个政党——左派共产党和右派戴高乐主义者开始仇视这种体制。其他四个支持六角形政党体制的党派则不得不联合起来,意在维持这种“民主”制度,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仍存在着重大分歧。中左派社会党人和基督教民主党人虽然在建立福利国家上意见大体一致,但在教权问题上意见相左。中右派,即战前的激进党和独立党人则代表着工业和现代化群体的经济利益,也代表着反对现代化的落后的农民和城市小商人阶层的利益,他们的权力欲日益膨胀。

相关文章: